《潘鬢》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文選》潘岳《秋興賦·序》:“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賦中又有“斑鬢髟以承弁兮,素發颯以垂領”之句。
【釋義】潘岳感秋而傷懷,哀自身早衰。后來以“潘鬢”比喻早生白發,也有人徑指“潘鬢”為鬢發已白。
【例句】①安仁雙鬢已驚秋,更甚眉頭皺。(王惲〔越調·平湖樂〕)安仁為潘岳字。此首以“潘鬢驚秋”,比喻時光易逝。②喜西風范蠡舟,任雪滿潘安鬢,乞得自由身,且作太平民。(張養浩〔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寫作者辭官歸里時的欣喜心情,雖然鬢發已白,卻因為能過太平日子而感到安慰。③腰圍似沈不耐春,鬢發如潘那更秋。(石子章套曲〔仙呂·八聲甘州〕)此例以“沈腰”、“潘鬢”作比喻,敘說自己天涯羈旅,不覺已過中年。④百年身隙外白駒過,事無成潘鬢雙皤。(曾瑞套曲〔正宮·端正好〕《自序》)嘆息自己雙鬢已白卻一事無成。⑤孤眠獨枕教人悶,愁潘病沈教人恨。(白樸雜劇《董秀英花月東墻記》第一折〔寄生草〕)從潘岳《秋興賦》鬢有二毛化出“愁”字。病沈用“沈瘦”典故。⑥憔悴潘郎鬢有絲,杜韋娘不似舊時。(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油葫蘆〕)潘郎代指張生,鬢有絲寫愁生華發,因“絲”是白色。⑦折倒得鬢似愁潘,腰如病沈。(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斗鵪鶉〕)紅娘形容張生病愁的狀況。
上一篇:元曲典故《潘閬倒騎驢》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牛刀》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