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王右軍
亦題《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南朝宋志人小說。劉義慶撰。原載《世說新語·言語篇》。徐震堮《漢魏六朝小說選》、福建師大中文系《世說新語選》皆錄入。王右軍,即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屬山東省)人,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晉代著名書法家。本篇寫他與謝安共登冶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朝天宮一帶)時指責清談的一則軼事。據程炎震考證,此事發生在“永和二、三年(346—347)間右軍為護軍時”。故事敘述:王右軍與謝安共登冶城,謝安悠然遠想,頗有超世之志。王對謝說:“夏禹勤于國事,手腳長繭。周文王忙于政務,忘記吃飯。今國遭戰亂,皆應為國效力;而一味玄想空談,荒廢政務,講求虛浮文辭,恐非當今所宜適!”謝安道:“秦用商鞅,到二世即亡,豈也是清言致禍?”作品通過對王、謝冶城之事的描寫,譴責了清談之弊,稱頌了王羲之憂國務實的品格和精神。魏晉名士的清談,多系脫離現實、無補于世的玄言,葛洪曾對這種“無及義之言,無箴規之益”(《抱樸子·疾謬》)的風氣提出指責。王羲之這次登冶城,見到謝安“悠然”玄想,欲脫世清言,他自然要先談清言之害,指出“虛談廢務,浮文妨要,非當今所宜”,而應像禹和文王那樣,為國勤政。而謝安嗜談蒂固,卻以“秦任商鞅……”的詭辯反責王羲之。王的見解無疑是正確的。“清言致患”,其敗壞士行,且足以亡國、亡天下。王右軍冶城至理明言,后人受教益非淺。作品文筆簡約俊健,善于抓住人物帶有特征的言談風貌,通過對比,用白描法勾勒,便使不同的人物性格宛然頓現。王羲之的思古憂今、深念社稷、力效國家的思想境界,謝安漠視國事、追求玄遠、囿于詭辯的個性情貌,都鮮明地勾畫了出來。《晉書·謝安傳》、《景定建康志》皆載有安登石頭遠想、羲之規之的故實,然《晉書》則記此事于“安石(謝安之字)執政時”,誠誤。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牛能言》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曹丕·王周南》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