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文學》的主要內容,《地文學》導讀
《地文學》是中國地理學家自編的第一部自然地理學教材。1905年由張相文撰成,1908年于上海文明書局出版,1909年再版,1913年出第3版。
張相文(1867—1933),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桃源(今泗陽縣)人。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亦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革新中國現代地理學的先驅。1899—1903年在上海南洋公學任地理教師,并通過日文研究西方近代地理學思想和知識。1907—1912年先后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學校教務長及校長,并繼續從事地理教學和研究工作,宣傳當時的“新地理學”思想。1917—1919年任教于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地理沿革史。1901年編著出版《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開創了用近代地理學思想編寫中國教科書之端倪,銷售量達200萬冊之多,對地理思想改革產生了巨大作用。1905年又根據日本教材和西方學者的著作編寫《地文學》和《最新地質學教科書》等。1909年在天津發起成立“中國地學會”,并被選為會長。1910年創辦中國最早的地理期刊《地學雜志》。張氏還著文數十篇,1929年集為《南園叢稿》。
《地文學》是張相文最為重要的著作。它是中國人自編的第一部普通自然地理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自然地理教科書。全書內容,分為星界、陸界、水界、氣界、生物界5編。體現了地文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的科學性。其編寫系統至今對普通自然地理著作的編寫,仍有影響。其中編撰的生物界一章,將有機自然與無機自然加以聯系,是以往翻譯的相似性書籍中所沒有的。《地文學》一書,注意對自然地理事象成因及其規律的揭示,并“參酌東西各大家學說”,引進了不少先進的地學理論。書中還提出了包括全中國的18個地文區,這是我國近代的第一個自然地理區方案。對濟南泉水的成因,張相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說:“濟南會垣,地形凹下,成一盆地,緣城諸泉,皆由南山下注,而為北方之山岡所束,流路縮狹,因之隨地涌出,色味皆同。”他認為“山岳之成,由于橫壓力之擠逼。”他認為山地多雨,是云氣上升遇冷達飽和度時就會落而為雨。這些都閃爍著現代的地學思想。本著很注意對中國實際和生產實際的聯系,“舉為例證,一以本國為宗”。他的這一著作,當時即受到近代民主主義思想家章太炎的高度評價。章太炎在為《地文學》作序時寫道:“其文雖略,而大端包舉不遺。”
該書在論說文字中,也有一些錯誤的論點,如以種族的體質特征,判定智能的高低。說卷發種“思想高于他人”,“絨發種思想低劣,無能于歷史”。種族的體質特征是與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長期形成有關,與人的智能沒有關聯。
參考文獻
- 1.張天麟:《張相文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貢獻》,刊于《歷史地理》創刊號1981。
- 2.曹婉如:《張相文與中國近代地理學的萌芽——紀念張相文逝世五十周年》,刊于《地理學報》38(3),1983。
- 3.鞠繼武:《中國地理學發展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上一篇:《唱論》的主要內容,《唱論》導讀
下一篇:《地理圖》的主要內容,《地理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