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論。一卷。清劉大櫆撰。劉大櫆(1697—1780),字才甫,號海峰。安徽桐城人。好讀書,工為文章,以布衣游京師,深得方苞賞識。入門傳其古文義法。曾出為黟縣(今屬安徽)教諭,數年后去官歸。劉氏為古文兼集莊、騷、左、史、韓、歐、蘇之長,詩亦能熔鑄諸家為一體。姚鼐繼起,世稱方、劉、姚為桐城派代表人物。有《海峰文集》八卷。
《論文偶記》載于《海峰文集》卷端,是在方苞“義法”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問題。是書論文主旨有四點:一、主張“古人文字最不可攀處,只是文法高妙”,因此比方苞更重藝術形式,“義法”說中的思想義理固然重要,但“行文自另是一事”。二、拈出“神氣”作為文章的極致,“神”指作家的精神朗健與文章的生氣靈魂。“氣”乃是由“神”而產生的文章的氣勢。三、發明于字句以求音節,于音節見神氣,所謂“因聲求氣”的古文要訣,遂成為桐城派的不易之論。四、主張文貴奇、貴高、貴大、貴遠、貴簡、貴變、貴瘦、貴華、貴參差,豐富了古文藝術的趣味。劉大櫆一生仕途不達,在方苞的“程朱學行”、“韓柳文章”一身二任之中,顯然偏在發揚后者。方宗誠《桐城文錄序》說他論文、作文,“以品藻音節為宗”,“義理不如望溪之深厚,而藻采過之”。就探討散文的藝術性而言,《論文偶記》作出了重要貢獻。
嘉慶元年由無錫秦小峴刻于家塾,未幾版毀,很少流傳。人民文學出版社用《遜敏堂叢書》本作底本,與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林紓《春覺齋論文》合為一冊,由舒蕪校點,排印出版。
上一篇:遼詩話
下一篇:說詩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