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晏嬰·晏子訟公而歸
戰國寓言小說。舊題晏嬰撰。原載《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今見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等。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錄入。此文中心內容寫“莊公不說 (悅) 晏子,晏子坐地訟公而歸”之事。今人吳則虞謂: “此寓言也。晏子之父桓子卒于襄公十七年,《左傳正義》謂晏子時猶未為大夫,時齊靈公二十六年也。逾年,晉人來伐,靈公入臨菑,晏子止公,見《齊世家》。是晏子入仕,在靈公二十七年。又逾年,崔杼立莊公,在位先后五年,而崔子弒君,晏子哭尸。晏子于此時,并未去朝居東海,此不可信者一;古無臣與君訟之理,晏子既以無禮為諫,而己復以無禮要君,必無其事,此不可信者二。此乃后人托詞為之耳。”(《晏子春秋集釋》) 小說描述: 晏子臣于齊莊公,莊公不悅,飲酒,令召晏子;晏子至,入宮門,莊公則令樂人奏歌說:“算了吧! 算了吧! 寡人不高興,你為何而來?”晏子入坐,樂人已奏二遍,晏子知是針對自己,遂起,向北坐地。莊公說: “夫子從席,為何坐地?”晏子說:“我聞聽訟夫坐地,今臣將與君訟,怎敢不坐地?我聽說,眾而無義,強而無禮,好勇而惡賢者,禍必及其身,這不是說您的嗎?況且臣言不聽,愿請退職而歸。”晏子于是就徒行而東,耕于海濱。居數年,果有崔杼弒莊公之事生。這則寓言說明: 國君無禮惡賢,禍必及其自身。文中虛構晏子與莊公而訟的情節,較為生動地展現了晏子機智應變的風貌。晏子反唇相譏莊公“無義”、“無禮”、“惡賢”,禍必殃身,后來 “果有崔杼之難”,這也刻畫出了晏子的遠見卓識。
上一篇:《先秦·晉治氏女徒》簡析
下一篇:《先秦·晏嬰·景公不知天寒》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