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晏嬰·景公不知天寒
亦題《狐裘不知天寒》。戰國軼事小說。舊題晏嬰撰。原載《晏子春秋·諫上》。《藝文類聚》卷二、《意林》卷一、《太平御覽》卷六九四等皆引載(文字有異)。今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錄入。作品描述: 齊景公之時,雨夾雪連下三日,景公披著狐皮大衣,坐在廳堂側階觀雪。晏子入見,站了一會兒,景公才說:“怪啊,雨雪已下三天而天不寒!”晏子問了一聲: “天不寒嗎?”景公傻笑。晏子說: “我聽說古之賢君飽食而能知他人之饑,溫暖而能知他人之寒,逸樂而能知他人之勞苦,今君卻不知這些啊!”景公說: “你說得好! 寡人聽取你的意見。”于是,命令拿出宮中皮衣和國庫中的糧食,發與饑民,并對那些已有職業的士人供給兩月以上的糧食,有病的人則供給兩年以上的糧食。故事表現了晏子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也反映了齊景公的思想變化。故事末尾所記“孔丘聞之”的評語——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即本文主旨的點示之筆。故事頗有生活情趣,在明朗簡潔的語言中,勾勒了人物形象。文中寫景公披裘觀雪的言行,用筆詼諧,把景公那種“溫而不知他人之寒”的荒唐可笑的情態,刻畫得形神畢肖。景公聽到晏子勸諫后,能“出裘發粟,與饑寒”,而“行其所善”,則展現了他思想變化后開明的一面。從情節結構上來說,人物形象勾畫得比較完整。故事從生活瑣事寫到治政大事,以小及大,由小見大,生動而有意味。
上一篇:《先秦·晏嬰·晏子訟公而歸》簡析
下一篇:《先秦·晏嬰·景公將伐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