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史精華》的主要內容,《子史精華》導讀
《子史精華》是清代一部專門采集子書和史書中名言雋句的官修類書。清張廷玉、吳士玉、吳襄等40余人奉敕編撰。他們以雍正帝“采掇子史、芟蕪擷秀”之語為宗旨,摘輯先秦諸子至歷代朝野雜記等子、史兩類書中歷史故事、自然知識、學術文化等名言雋句、成語典故等類編成是書。該書始編于康熙六十年(1721),成書于雍正五年(1727)。主要的版本有:清雍正五年(1727)武英殿刊本;清道光十八年(1838)刊本;清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積山書局石印本;清光緒十五年(1889)上海蜚英館石印本;清宣統元年(1909)上海集成圖書公司石印本等。其中以積山書局石印本最便使用。
張廷玉(1672-1775),字衡臣,號硯齋,清安徽桐城人。康熙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明史》即在他任總裁時告成。編輯《子史精華》時任校對。著有《傳經堂集》。吳士玉(生、卒年不詳),字荊山,清江蘇吳縣人。為諸生時,即以文名天下。康熙進士,累官禮部尚書。任《子史精華》總裁。著有《映劍集》。
該書共160卷,分30部,計卷1-卷5:天部;卷6-卷12:地部;卷13-卷20:帝王部;卷21-卷23:皇親部;卷24-卷27:歲時部;卷28-卷36:禮儀部;卷37-卷44:設官部;卷45-卷64:政術部;卷65-卷71:文學部;卷72-卷76:武功部;卷77-卷80:邊塞部;卷81-卷86:倫常部;卷87-卷96:品行部;卷97-卷104:人事部;卷105-卷106:樂部;卷107-卷110;釋道部;卷111-卷115:靈異部;卷116-卷119:方術部;卷120-卷122:巧異部;卷123-卷124:形色部;卷125-132:言語部;卷133-卷134:婦女部;卷135-卷142:動植部;卷143-卷144:儀飾部;卷145-卷146:服飾部;卷147-卷148:居處部;卷149-卷150:產業部;卷151-卷152:食饌部;卷153-卷154:珍寶部;卷155-卷160:器物部。部下詳分細目,凡280類。其體例與《北堂書鈔》、《白孔六帖》相近,但采摭更為繁富。每類都用大字將引文中精要且能獨立的詞語作標題,用雙行小字先注明出處,后排列引文。附以注釋,間有按語,略加考證。其形式舉卷69文學部“書法”條為例,下面前列的是詞語摘要,括號內的即原書的雙行小注:
好書(《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蒼頡獨傳者一也。)產而能書(《淮南子》:史皇產而能書,羿左臂修而善射。)心畫(《揚子》:言,心聲也;書,心畫也。)籠鵝(《晉書·王羲之傳》: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二寶(《宋書 ·謝靈運傳》:靈運詩書皆兼獨絕,每文競,手自寫之,文帝稱為二寶。)
經史子集四部之書,史籍浩繁,子籍龐雜,頗不易得,“學者雖病其冗濫,而資考證廣學問者,又錯出其中,不能竟廢,卷帙所以日繁也。或寒門細族,艱于購求;或僻壤窮鄉,限于耳目。則涉覽有所不能遍,或貪多務得不別瑕瑜;或嗜異喜新,偏矜荒誕,則持擇有所不能精”(《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而該書能選擇群書之精要,且剪裁有法,繁簡得中,考核精良,句中引文聯貫完整,并詳注出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譽其為“守茲一帙,可以富擬百城。于子史兩家,誠所謂披沙而簡金,集腋而為裘矣。”故該書在乾隆以后影響頗大,光緒、民國間多次刊印。今天,對于文學研究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玄義》的主要內容,《妙法蓮華經玄義》導讀
下一篇:《孟東野詩集》的主要內容,《孟東野詩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