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東野詩集》的主要內容,《孟東野詩集》導讀
《孟東野詩集》是中唐詩人孟郊的詩歌別集。主要刊刻本有:黃丕烈所藏北宋蜀本,陸心源所藏汲古閣影宋精本。通行本還有:明代弘治年間楊 一清、于睿刻本,《四部叢刊》本即據此影印。今所見最早刻本為北宋宋敏求編刻的10卷本,載宋敏求《后序》一篇,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依據陶湘影印此本排印,由今人華忱之用多本參校,集后附錄有 《孟郊年譜》 及 《孟郊遺事》,以資參考。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人,“性狷介寡合”,“少隱嵩山,稱處士”(《舊唐書·孟郊傳》),屢試不第,于貞元十二年(796) 46歲時,才登進士第(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仕途坎坷,
一生窮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曾任溧陽尉、協律郎。元和九年(814)興元節度使鄭余慶召為參謀,卒于赴任途中。張籍私謚為 “貞曜光生”。與韓愈交厚,時稱“韓詩孟筆”,作品多描寫切身經歷的貧苦生活,充滿不平之鳴,反映了封建時代貧寒士人的悲慘境遇。以苦吟著稱,用字造句,力求古拙奇險,部分詩作流于生澀險奧,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論其成就,則遠遠超過賈島。
孟郊的詩歌創作主張不蹈襲陳言,不濫用典故詞藻,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顯,精思苦煉,雕刻其險,“規模背時利,文字覷天巧”(韓愈《答孟郊》),借“復古”之名以革新詩文,一掃大歷以來靡弱的詩風,主張詩歌應該“證興亡”、“補風教”,反映社會現實。孟郊為人孤直,“行身踐規矩,甘辱恥媚灶” (韓愈 《薦士》),“內外完好,色夷氣清” (韓愈 《貞曜先生墓志銘》)。他認為: “文章者,賢人之心氣也。心氣樂,則文章正;心氣非,則文章不正。”(《送任載、齊古 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詩序)因此,他的為人使其詩歌表現為一種“雄驁”之風,“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風雷。”在中唐詩壇上獨樹 一幟。《全唐詩》編其詩10卷。
本詩集錄詩近500首,分為樂府、感興、詠懷等14類,書、贊各1篇附于書后。下述其特點:
1.孟郊的詩,以樂府、古體詩為主,五言古詩最多,很少律詩。廣泛吸收了樂府民歌的優點,以明白曉暢的俚語入詩,如《送柳淳》、《留弟郢不得送之江南》。“五言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李觀《與梁肅補闕書》)他做的很少量的近體詩當中,也不受對偶和平仄的限制,顯示出特有的拗折古勁的詩風。
2. 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和個人悲慘境遇。孟郊一生窮愁不堪,“役于江南,有若不釋然者”(韓愈《送孟東野序》),“萬俗皆走圓,一身猶學方。”由于不從流俗,為世所不容,“裘褐懸結”,貧苦無告,其自述苦況的詩是最有特色的,渲染著慘淡、痛苦的色彩,詩句往往“從肺腑出”,多矯激不平之音,從個人榮辱得失出發,又曲折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從“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秋懷》)的個人慘境,進而感嘆 “天下無義劍,中原多瘡痍”(《亂離》)的民眾苦難、多憂時憤世之辭。同時,還從多方面對社會大膽揭露,如《擇友》、《傷時》中的“今人表似人,獸心安可測”,抨擊讒人的陰險,在《寒地百姓吟》中以對比手法嘲諷豪門貴族,憐憫貧窮百姓。
3. 藝術表現有獨特才能,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兼以形象化比喻,突出所表現的對象,著語不多,而恰切精當,含意深遠,如“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等詩句。其詩風正如韓愈《薦士》詩所言: “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敷柔肆紆余,奮猛卷海潦。”用語 “古駭毛發栗,險驚視聽乖。”給人以險怪之感。孟郊詩中也不乏清新之作,如代表作 《游子吟》,就寫得真摯感人,至今傳誦不已。
對孟郊詩歌的評價,歷來爭議頗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 “郊詩托興深微,而結體古奧,唐人自韓愈以下,莫不推之,自蘇軾詩空螯小魚之誚,始有異詞,元好問論詩絕句,乃有‘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之句,當以蘇尚俊邁,元尚高華,門徑不同,故是丹非素,究之郊詩品格,不以二人之論減價也。”持褒義論者,有韓愈、李觀等人;持貶義論者,有蘇軾、嚴羽等人,莫衷一是。
參考文獻
- 1. 陳延杰: 《孟東野詩注》。
- 2.華忱之:《孟郊年譜》,人民文學出版社版,1959。
上一篇:《子史精華》的主要內容,《子史精華》導讀
下一篇:《孟子》的主要內容,《孟子》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