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圣宇
短篇小說。作者李準。1953年11月發表于《河南日報》,同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這篇小說是最早出現的反映我國農村兩條道路斗爭的有影響的作品。主人公宋老定是土改后富裕起來的農民,基于舊社會無地的慘痛教訓,拼命地攢錢買地。他認為“地是根本”,買地為兒孫置產業是最光榮不過的事。張栓搗騰牲口賠了錢,要賣地,宋老定要買地,可作為共產黨員的大兒子東山堅決不同意。宋老定在兒子面前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說“一桿旗那塊地如何好,機會不可錯過。做莊稼人啥貴重?還不是得有幾畝田土?”“我要這弄啥,還不是為你們兄弟們打算?”東山不僅阻止父親買地,而且幫助張栓不賣地,答應借給他五十萬元(時幣)還帳。宋老定氣得“臉憋的通紅,脖子筋起老高”。作過十八年長工的宋老定,身上既有小生產者的落后性,又具有勞動人民的革命性。東山對他的幫助,主要是喚醒他對解放前被逼賣地的痛苦回憶,激發他對地主階級趁人之危奪人土地的憎恨,使他說出了“哪像現在……”這半句話。小私有者的心理,驅使他到張栓家的地里去步地。地里張栓爹的墳又一次喚起他痛苦的回憶以及對地主的仇恨和對階級兄弟的同情,他不想再買地了。后來他聽了東山和張栓的談話,感到兒子對自己的體諒,知道鄉親們對自己的評價,終于同意借錢給張栓克服困難。小說以人物思想的發展作為展開的線索,脈絡清晰。注重運用細節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富有鄉土氣息,語言大眾化。
上一篇:姜嵐《不滿》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安瑩《丐幫漂流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