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潘光旦著,1941年初版,1987年商務印書館影印重版。全書分緒論、前論、本論和附錄部分。在弁言中作者稱:“這是我對于中國人才問題的第一種比較有系統的研究嘗試。”書中作者運用生物遺傳的眼光觀察問題,認為伶人是國家急需的人才,“無論我們從教育心理、教育方法、哲學、藝術以至于民族性格或習慣的立場來看,搬演戲劇的人都有他應得的地位。”書中對近代以前中國的伶人的生活加以回顧,援引官書,如《史記·滑稽列傳》中記有楚國的優孟、秦代的優旃;《新五代史》特辟《伶官傳》;元代雜劇發達,男優以外,女伎亦頗擅場,清代的北京和揚州是當時劇藝的南北兩大本營,李斗《揚州畫舫記》對昆劇伶人的生活記載頗詳。作者通過對近代伶人分布的考察,發現太平天國革命是使伶人播遷的一大因緣,南人北行,移徙的目的地是北京。對近代伶人的移殖,書中例舉10個血緣綱加以說明?;橐龇矫?,可以發現“類聚配偶律”的法則,“伶人的才具有奕世蟬聯的傾向”,具有先天遺傳的因素。在階級的分布方面,“除了梨園世家以外,從事伶業的人十九是經濟地位很低的家庭所出的子弟。”而官宦子弟加入伶業,經濟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心理因素。作者提出改進方法:提高伶人的人格與尊重伶人的職業;使伶人加入與退出伶業有更大的自由;擴大伶人婚姻選擇的范圍。書后輯有參考書目,列舉經、史、集、類書、一般理論、優生理論與人才研究、筆記、小說、詩詞話、曲話、劇話、曲錄、戲劇史、劇本作者及伶人傳記等書籍,以備讀者檢索。
上一篇:《兩朝綱目備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