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來新夏等著,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打破以往書史、目錄學史、中國圖書館史各自單獨纂述的界域,將三者合一,對中國古代圖書事業的發展加以綜合考察,進行闡述,自成體系而減去繁復。來新夏在敘言中稱:“撰者盡可能搜集有關史料,并在此基礎上考辨研究,論述成文,不作蹈空之論。”在內容上,以圖書為中心,涉及到與圖書相關的各種事業,包括搜求、典藏、管理、整理與編纂等。圖書,渾言是指書籍,析言則以文字為表達手段的稱“書”,以圖畫畫面為表現手段的稱“圖”。認為正式圖書必須具備三項條件,即有一定符號(文字或圖畫)所表達的內容,有一定形式的專用載體,有傳播各種知識的作用。準此而言,中國圖書的最早形態應是簡書。隨著圖書的出現與發展,聚散和典藏諸問題相應產生。整理、編目工作發揮了圖書傳播知識的重要功能,由此也帶來了圖書的流通與纂集,隨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改進,圖書事業日益發達興旺。因此,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的研究應包括圖書形態的發展、圖書的聚散、典藏及其所采取與施行的相應措施,圖書的整理與編目,圖書的流通與纂集。全書分5章對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加以介紹,即圖書事業的創始階段——周秦時期(公元前207年前)、圖書事業的興起階段——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206—581)、圖書事業的發展階段——隋唐五代時期(581—961)、圖書事業的興盛階段——宋元時期(960—1368)、圖書事業的全盛階段——明清時期(1368—1840)。書前列有歷代圖書照片多幀,以見圖書的演進。
上一篇:《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古代寓言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