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傳奇劇本,又稱《還魂記》、《還魂夢》、《牡丹亭記》、《牡丹亭夢》、《牡丹亭還魂記》,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自云:“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該劇系根據當時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改編。和小說相比,《牡丹亭》不僅在情節上作了較大改動,而且思想性也有了極大提高。情節是:南宋時,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在侍女春香引動下,到后花園游春,觸動春情,隨即夢中與理想的情人柳夢梅在牡丹亭畔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埋在梅花觀。窮書生柳夢梅進京赴試,借宿梅花觀,看到麗娘畫像,也覺似曾相識,十分愛戀,遂和畫中人陰靈幽會。夢梅掘墓開棺,麗娘得以起死回生,二人結為夫婦。后夢梅中狀元,又經一番周折,杜寶也承認了女兒的婚事,全劇以大團圓結局。《牡丹亭》所寫的愛情,有著和其他同題材戲劇不同的特色,劇中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寫一對陌生青年男女在夢中相會,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突出了一個“情”字,超乎常理而又悱惻感人。《牡丹亭》的動人之處也正在于杜麗娘有“情”。湯顯祖在劇本前的《題詞》中說:“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說,杜麗娘“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也抓住了杜麗娘對愛情的執著和堅定。《牡丹亭》在藝術上的成就還表現在它的文采華美,字圓句潤,狀物寫情,幽婉動人,如《驚夢》中杜麗娘所唱〔步步姣〕和〔皂羅袍〕,可謂字字珠璣,最為膾炙人口。《牡丹亭》問世后,盛行一時,許多人為之傾倒。婁江一個叫俞二娘的看后竟斷腸而死;女伶商小伶演此劇后傷心而亡。這說明該劇有著感人至深的藝術力量。明人沈德符說,該劇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又說作者“才情自足不朽”(《顧曲雜言》)。從明到清,《牡丹亭》熱一直不減,改編者,演出者,評點者,刻印者,為數甚多。該劇還被譯成多國文字,流傳海外,載譽他國。許多戲曲、小說、曲藝作品,都受《牡丹亭》的影響。《紅樓夢》中有一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是表現寶黛愛情的關鍵情節,可見其影響之大。時至今日,該劇的折子戲《春香鬧學》、《游園驚夢》仍是盛演不衰。由于此書的反封建、追求自由婚姻的內容觸了封建社會的衛道者,又因戲中有金兵南侵情節,觸犯清人時忌,此書遭禁。
《牡丹亭》版本甚多,其中明懷德堂《重鐫繡像牡丹亭還魂記》是現存各本中最可靠、最接近原本也影響最大的版本。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徐朔方、楊笑梅校注本多次再版,最為流行。
上一篇:《燕京歲時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物種起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