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西漢毛亨、毛萇所傳古文《詩經》。漢初傳《詩》的共有齊、魯、韓、毛四家,《毛詩》為四家之一。其余三家均為今文《詩》,獨《毛詩》為古文。《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毛詩》29卷,《毛詩故訓傳》30卷,但僅稱為毛公所作,不著其名。鄭玄《詩譜》始稱魯人大毛公為訓詁,傳于其家,河間獻王得古文《詩》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大毛公即毛亨,小毛公即毛萇。陸璣也說:“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清《四庫全書總目》以鄭玄后漢人,陸璣三國吳人,去古不遠,“淵源有自,所言必不誣也”,定該書為毛亨所作,而非毛萇所作。西漢時《毛詩》尚未立于學官,至東漢時,經傳合編在一起,鄭眾、賈逵、馬融、鄭玄等人都傳習《毛詩》。鄭玄作《毛詩傳箋》,簡稱《鄭箋》,以《毛詩》之義為主,兼采今文《詩經》齊、魯、韓三家之說,互相貫通。鄭玄為東漢經學大師,兼通今古文經學,其書一出,即盛行于世。魏以后今文《詩經》三家逐漸荒廢散失或無傳人,而《毛詩》獨盛。今本《詩經》即淵源于此。
但《鄭箋》雖為發明《毛詩》之義而作,而箋與傳義亦時有異同。故魏王肅作《毛詩注》、《毛詩義》,以申毛難鄭。后代學者或申王攻鄭,或申鄭攻王,紛爭數百年之久。唯有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能夠包融古義,融貫群言,因而經唐之世,人無異詞。而到南宋以后,宋明理學家紛紛抵斥漢儒,以掊擊毛鄭為能事,重新挑起今古文之爭。其實今文古文,均有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失真的情況,全信全疑,皆為偏見。今古文學者圍繞《毛詩》的爭執,本意也不盡在《詩》之原義,而是各懷憤激,相持不下。如朱熹所作《詩集傳》,也不過是攻擊《小序》,至于《詩》中訓詁,用毛鄭者居多。一般說來,古文《詩》注重名物訓詁,今文《詩》注重微言大義。今文《詩》的興盛自有其時代背景,而自清《四庫全書總目》以來,學者則多傾向于古文《詩》,所謂“鳥獸草木之名,訓詁聲音之學,皆事須考證,非可空談”。歷代注釋和研究《毛詩》的主要有唐孔穎達據《毛詩傳箋》所作《毛詩正義》40卷,收入《十三經注疏》中;三國吳陸璣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2卷,以注釋《毛詩》中的動植物名稱為主,卷末附《毛魯齊韓四家詩傳授源流》4篇;清陳奐著有《詩毛氏傳疏》,考注詳備,均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上一篇:《武經七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毛詩正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