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簡介|介紹|概況
宋文篇名。歐陽修作。宋蘇軾云:“永叔作《醉翁亭記》,其辭玩易,蓋戲云耳,又不以為奇特也。而妄庸者亦作永叔語云: ‘平生為此最得意’。……世人識真者少,可嘆亦可愍也。”(《東坡題跋·記歐陽論退之文》)歐陽發評此文“創意立法,前世未有之體”(《歐陽修事跡》節錄,見《歐陽文忠公文集》附錄卷五)。陳師道記秦觀語:“《醉翁亭記》亦用賦體”(《后山詩話》)。王應麟指出全篇用了二十一個“也”字,這種體例本于《易》之《雜卦》(《困學紀聞·雜識》)。清吳楚材、吳調侯說:“通篇用二十個‘也’字,逐層脫卸,逐步頓跌,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創調。”(《古文觀止》)今人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解題云:“表現出當時士大夫娛情山水、悠閑自適的情調”。“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開了連用‘也’字之端”。馮其庸等選注《歷代文選》說:“通過對滁州優美的風景的描寫,展現了一幅封建社會里所謂‘官民同樂’的圖畫,實質上也就是抒發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對自己在滁州的政績進行了側面的歌頌”。王瑛說:“通篇都圍繞‘樂’字來構思,表面上是在描繪自然山水,但實際上卻蘊含著再貶后官場失意的牢騷,縱情山水以示曠達的思想感情。”“用‘也’字煞尾的判斷句和自問自答的句式來寫景敘事,也是作者在學習前人語言基礎上的一種創造(《春秋公羊傳》就常用這種句式,不過那是歷史著作,主要是用于敘事和議論)”(《歐陽修詩文選注》)。楊賀松認為本文“寓憂憤于歡樂之中”。“取名‘醉翁’是政治上受到排擠打擊后,精神抑郁,借著這個別號寄寓自己的不滿”,“是發泄悲憤”,“借酒澆愁”。“歐陽修是一個有抱負的封建知識分子,他的許多治國拯民的政治措施,得不到支持;他的智慧和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機會,被貶到滁州以后,只能朝朝暮暮流連于醉翁亭上,實在閑得難受,苦得難熬。他的寄情山水,縱情酒宴,寓悲憤于歡樂之中,深沉蘊藉,含而不露,正是這篇文章的風格特點。”(《一篇聲情并茂的杰作》,載《文章選講》)。倪其心認為“發揮與民同樂思想,寄托樂而無逸情懷”(《知人論世,具體分析》,載《文史知識》1985年第5期)。陳幼石說:“《醉翁亭記》中的基調是歡喜慶幸”,“個體的孤憂轉化為群體歡樂”。“通常對這個作品的誤解主要是出自片斷地著重第一部分來讀,把醉翁鮮明的性格以及那句看上去似乎是畫龍點睛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解為全篇主旨。事實上,《醉翁亭記》原文毫不含糊告訴我們,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第一部分中只是全篇的一個導言,——一個以傳統游記形式點出篇題中‘亭’與‘醉翁’二詞的來源及意義。這就是說歐陽修在這里的交待只是為了符合游記體裁的傳統要求而已,只是在行文中間潤加了一些本人文筆上的特色。第二部分以‘若夫’開始是全文的核心,以它的中心位置和篇幅言,它理所當然地應是全文的骨干。我們看到,在這一部分,《醉翁亭記》的真正中心主題:群眾性的‘歡悅’,果然以絢麗多采的姿態出現了”(《韓柳歐蘇古文論》)。劉盼遂、郭預衡主編《中國歷代散文選》說:“這是一篇政治上失意而仍然行樂的作品,有意避免感傷的情調”。陳霞村、閻風梧說:“過去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寫官場失意,寄情山水的。但是吟誦之間,純是一派和諧、歡暢的情調,似乎沒有什么抑郁情緒。”(《唐宋八大家選譯注》)本文圍繞一個“樂”字來寫,脈絡清晰,不枝不蔓,前后呼應,結構嚴謹。寫景簡練生動,情致深遠。語言富于創造性,表現為駢散結合,精練生動和二十一個“也”字的判斷句式,富于感情色彩。《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記載了本文錘煉語言的情況:“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上一篇:《鄭敗宋師獲華元》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金縷曲·季子平安否》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