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敗宋師獲華元》簡介|介紹|概況
此文選自《左傳·宣公二年》。作者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題目為后人所加。篇中“華元逃歸,立于門外,告而入,見叔牂曰”以下數句,歷來存有歧解。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說:“叔牂,羊斟也。卑賤得先歸,華元見而慰之。叔牂知前言以顯,故不敢讓罪。叔牂言畢,遂奔魯。”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叔牂卑賤,故得先歸。華元見而安慰之曰:往奔入鄭軍者,子之馬,自然非子之罪。叔牂自知前言已顯,不敢隱諱,乃對元曰:‘非馬也,其人也’。言是己為之。叔牂既答華元,而即來奔魯耳。服虔載三說,皆以‘子之馬然’為叔牂之語,‘對曰’以為華元之辭。賈逵云:叔牂,宋守門大夫。華元既見叔牂,牂謂華元曰,子見獲于鄭者,是由子之馬使然也。華元對曰,非馬自奔也,其人為之也,謂羊斟驅入鄭也。‘奔’,走也。言宋人贖我之事,既和合而我即來奔耳。鄭眾云:叔牂即羊斟也,在先得歸,華元見叔牂,牂即誣之曰,奔入鄭軍者,子之馬然也,非我也。華元對曰:‘非馬也,其人也。’言是汝驅之耳,叔牂既與華元合語,而即來奔魯。又一說,叔牂,宋人。見宋以馬贖華元,謂元以贖得歸,謂元曰:子之得來,當以馬贖故然。華元曰:‘非馬也,其人也。’言己不由馬贖,自以人事來耳,贖事既合,而我即來奔。杜以傳文,‘見叔牂’而即言‘曰’,則‘曰’以下皆當為華元之語,不得為叔牂之辭。且以華元與賤人交語而稱‘對曰’,謂歸國而來奔,皆于文不順;又羊斟與叔牂當是名字相配,故不從三家而別為之說,采鄭氏‘來奔’為奔魯耳。‘合’是聚合言語,故云‘合’猶答也。”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說:“按,以叔牂為羊斟,始于鄭眾,而杜用之;又無別據,第云‘羊斟與叔牂,當是名字相配’。今考‘羊’當是氏,無緣作字與氏相配(今按,洪氏意謂,古人取別名,意義往往與本名相配,但是沒有以別名與姓氏相配的。)……斟前既有言,則元亦不必反為飾辭,杜說亦非。賈以叔牂為宋守門大夫,其義最確。服虔稱或一說,亦云‘叔牂,宋人’,與賈注合也。”今林新樵《左傳選》說:“華元是宋國執政多年的大臣,這次又是統兵的元帥,但由于平時治軍不嚴,用人不當,結果兵敗被擒,屈辱了國家,禍害了人民……至于‘宋城’一段,更深刻地刻畫華元在筑城的人民眼中成為譏刺的形象……這種不惜民膏民脂,以殘害人命為兒戲的主將,在人民心目中自然是可恥可羞的形象了。”今人沈玉成說:“在這一段故事里,作者表現了鮮明的愛憎。他嘲笑狂狡救敵被俘,斥責羊斟以私廢公,贊賞華元氣量寬厚。有的評論者以為筑城者歌唱反映作者在諷刺華元,不免失之偏頗。華元并不是怯懦的人,宣公十五年楚國攻宋,華元深夜只身進入楚營,劫持楚軍主將子反,訂立盟約,挽救了宋國,可見他的勇敢與才能。”(《左傳選》)此文寫宋鄭戰于大棘的史實,反映了宋師敗績的某些因素,批評了宋師主將華元的治軍不嚴、用人不當;尤其對因玩忽職守被敵所擒的狂狡和‘以其私憾,敗國殄民”的羊斟,進行了深刻的鞭撻。文章先寫宋軍敗績,而后補敘敗績的原因,層次清晰,脈胳分明;敘事生動具體,議論深刻精辟;憎愛強烈,感情充沛;語言凝煉,極富于形象性,如華元巡視筑城情況與民工對答一段,寥寥數語。便把華元尷尬難堪的窘態表現了出來,有聲有色,機趣盈溢。
上一篇:《鄭子產相國》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醉翁亭記》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