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近代江西詩詞·近代江西詩詞·楊杏佛的詩
楊杏佛(1893~1933),譜名宏甫,字杏佛、死灰,以杏佛字行,江西清江(今樟樹市)人,出生于江西玉山。畢業于上海中國公學。1911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任南京臨時總統府秘書。不久赴美留學,攻讀工商管理、經濟學和統計學,立志科學救國,發起并創辦《科學》雜志。1918年畢業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教授,1922年與趙元任等創立中國科學社。北伐期間任孫中山秘書,備受孫氏及國民黨左派賞識。楊杏佛是近代中國科學與民主精神的極力追求者和力行實踐者,他始終以一個愛國者、民主斗士的身姿出現在爭取民主的隊伍前列。作為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總干事,他大義凜然,為人權和民主奮力奔走呼吁,深為當權所忌,1933年夏慘遭國民黨特務槍殺。這一因民主人權而喋血犧牲的事件,一時激起輿論的普遍公憤,魯迅即有詩悲悼曰:“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sup>[1]作為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權運動的先驅,楊杏佛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有《楊杏佛文存》《楊杏佛講演集》等傳世。
楊杏佛少年即工詩詞,1912年經由柳亞子介紹加入著名文學社團南社。錢仲聯在《南社吟壇點將錄》評其詩曰:“杏佛奇士,詩非凡響?!?sup>[2]楊氏詩今見《江西文史資料第三十八輯》,其中收入43首,絕大部分是楊氏在國內所作。未收錄部分,散見于《南社叢刻》《胡適日記》及《申報》等。楊氏在美國期間創作的詩詞,部分寄回國內發表于《南社叢刻》?!犊禈蚣~》和《康橋集詩》是他在美國留學時期的作品精選。楊杏佛1917年7月始,將哈佛大學時期所作詩詞陸續抄錄成冊,因哈佛大學地處康橋而取名《康橋集》?;貒?,又分別補入兩首詞和詩。《康橋集詞》共收錄詞19首,《康橋集詩》共收錄詩51首。
楊杏佛是一個民主戰士,他的詩中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為國家鐵肩擔當的責任感,也有著強烈的功名意識,他的詩記錄了他為國家、為民族、為民主而戰的心路歷程。如:
惡病如惡仇,國弱身宜強。男兒非不死,割脛固其常。身當填溝壑,何能老臥床。急弦無柔聲,雖斷終激昂。小子亦有志,臨危不敢忘。生當為國瘁,死當為國殤。(《雜憶》)
子云甘寂寞,誰為眾生謀。(《旅舍聽雨》)
上壽少八十,人有百年業。(《病院述懷》)
“今日不揮閑涕淚,更何方法遣今生?!薄靶壅勔拱攵放:瑴I漬蟫魚死不干,吟到恩仇心事涌,忽收古淚出長安?!?《感事十絕集定庵句》)
“今日不揮閑涕淚,更何方法遣今生?!薄靶壅勔拱攵放:瑴I漬蟫魚死不干,吟到恩仇心事涌,忽收古淚出長安。”(《感事十絕集定庵句》)
作為一個革命者兼詩人的楊杏佛,他具有革命者的陽剛與豪邁,卻也不乏詩人的敏感和細膩,面對時事紛亂復雜,革命的前途未卜,百感結心而落筆成詩,在他想為而不能為時極為痛苦地寫道:
看花無語淚痕多,萬疊新愁壓翠娥,春好恰逢人怨別,晝長幸有燕能歌。笑桃門戶斜陽戀,錦瑟年華逝水過……一捻舞腰消瘦盡,此情惟有帶圍知。(《春閨》)
承平在何日,誰能辟鴻蒙。仰面羨啼鳥,行路無西東。(《集古》)
揮手從此別,青山空低昂。青山與兩友,回首兩茫茫。(《將去白山留別擘黃樹人亦農》)
豈不思從容,歲月苦相逼。(《病院述懷》)
豈不思從容,歲月苦相逼。(《病院述懷》)
這些詩作或表現了楊杏佛對中國當時景況的無奈,或抒發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或直道有追求的苦悶、彷徨與焦灼,抑情無計,悲慨漫膺,極能打動人心。
相對來說,楊杏佛的詠物詩較少,但從不可多得的詠物詩中也可窺見楊氏詩風的獨特風味,想落天外,視角細膩,筆力靈動。如:
落日散霞綺,飛天滿宇隙。又似天公醉,紅云生兩頰。海若默無言,更進千頃碧。肴骨落杯中,化出數峰突。浩浩滄波橫,泛泛遠帆白。何來大畫工,奇景紛五色。須臾日沉波,萬象忽成黑。眾山疊浮云。燈火出漁室??鸵獠豢墒眨瑏辛⑼壤?。(《海中觀落日》)
此詩頗具六朝風尚,恬淡雅致卻無刻意拼湊之感,以眼目驅筆,長霞橫峰,浩波遠帆,興像繁多而順序有致,空間時間安排巧妙,使人漫生親臨之感。楊杏佛喜作哲學思考,一些景物進入他的視野,他“沉思忽有悟”,使得這些因景物而產生寫作沖動的詩作沒有滑入詠物詩的軌道,卻閃爍哲理的光芒。如《春日寄興》:
獨臥南窗下,游心于清溟。沈思忽有悟,杳然忘其形。北溟化鵬魚,何異腐草螢。柳絮方隨風,不覺為青萍。生既未入夢,死亦何嘗醒。大化水過壑,流轉無時停。生減理既齊,何必采茯苓。
此詩寫他春日獨臥南窗之下,見到柳絮隨風飄揚,落入池塘,結果成了青萍的養料。在此,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大自然的造化規律豈不都像柳絮轉化為青萍一樣,“流轉無時?!?,人的生生死死應與此同理,我們何必怕死而去采補藥以求長生呢,何不順應事物的變化規律,努力為世界和人類作貢獻。當他看到蒲公英“黃花彌田野,宛轉依人足”時,并不因蒲公英被踐踏、受凌辱而給與同情,相反,他贊美蒲公英“終以自處卑,不畏風雨酷”的高貴品質,頑強地爭取生存,為大自然的萬千姿態作出無私貢獻。由此他決心以高尚純樸的蒲公英為榜樣,決不為個人的細小瑣事爭強好勝,而要“大化惠無私”,為人類作奉獻。
值得一提的是,楊氏作詩頗重詩題,他詩題的情感色彩非常濃。他喜歡以具有濃烈感情色彩的字眼作詩題。在《康橋集詩》51首詩中有兩首《怨詞》,其他的有“恨”“哭”“喜”“苦”“嘲”“病”“歌”“懷”“感”“雨”等。
楊杏佛不但寫詩,而且因為英文好,還常譯詩。曾見雪萊詩語多新意,而又放肆不羈,乃將其詩四首譯成中文,發表于《南社詩集》。楊杏佛也寫過白話詩。在康奈爾留學時,因綺色佳劃船翻船之事,任鴻雋寫了一首《泛船即事》長詩寄給胡適。詩中有“猜謎賭勝,載笑載言”的句子,胡適回信批評:“上句為二十世紀的活字,下句為三千年前的死句,殊不相稱也。”從此,在胡適、楊杏佛、任鴻雋、梅覯莊、朱經農之間展開了一場關于白話詩的爭論。楊氏曾寫信贊許胡適的《黃蝴蝶》《嘗試》《他》。胡適曾說過,如果沒有楊杏佛的鼓勵,可能就不會有《出國集》。楊氏編《科學》雜志,為了組稿,忙得手忙腳亂。有一次,他寄給胡明復一首白話詩,囑他向趙元任催稿,詩曰:“自從老胡去,這城天氣涼。新屋有風閣,清福過帝王。清閑心不閑,手忙腳更忙。為我告夫子,《科學》要文章?!蔽淖譁\顯,文從字順。此詩盡管意蘊不足,感情力量不足以動人,但嘗試的勇氣值得肯定。較之此首詩,楊氏于1927年所作的《犧牲或墮落》,無論從感情的充沛、技巧的運用來說都成熟許多。此詩中他盡情地抒發了自己為追求光明而不懈追求的決心:“同志們,我廢了/但是不敢后退/與畏縮落伍的行尸作伴/還情愿和被創的戰士在血泊中僵睡?!?br>
楊杏佛的詞豪放與婉約兼具,讓人在品讀之間自有一股鐵骨柔情之感。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的是,在楊氏手中,詞與詩一樣是他抒情言志的一種方式。為了在中國推行效率主義,他放棄了原來的電機專業而改習工商,決心通過研究經濟管理以合理解決當時普遍存在的勞工問題,使“斯民”真正得到溫飽。送給胡適的《水調歌頭》充分表達了他以上思想的變化:
三稔不相見,一笑遇他鄉。暗驚狂奴非故,收束入名場。秋水當年神骨,古柏而今氣概,華貴亦蒼涼。海鶴入清冥,前路正無疆。羨君健,嗟我拙,更頹唐。名山事業已分,吾志在工商。不羨大王聲勢,欲共斯民溫飽,此愿幾時償?各有千秋業,分道共翱翔。
他始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社會,大聲疾呼、勇敢地戰斗,從不退縮。1913年,他讀到了柳亞子的《分湖舊隱圖》,隨即作《賀新涼》一首寄與亞子,他認為:當“滿眼湖山殺氣”和“兒女新亭墮淚”之時,有志之士不應該避世歸隱,而必須不畏強權,做一個“扶危奇士”。他表示要與亞子一起,共同肩負起救世重責。他的詩詞,愛國情盛,報國心切,為民主高呼、為民族而戰的風貌一脈相承,在豪放之外、悲慨之余,將對革命的激情、生活的熱愛寄于紙端,除風力獨具外,更將強烈的時代氣息和詩人個性鮮明的浪漫氣質融匯一爐,在當時即影響巨大,而延至今日則更成了近代史學、文學研究中值得參考和關注的重要資料。
注釋
[1]魯迅:《悼楊詮》,《魯迅作品全編詩歌卷》,周振甫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頁。[2]錢仲聯:《南社吟壇壇點將錄》,《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卷》,第726頁。
上一篇:明代江西詩詞·元末明初江西詩詞·方外詩人來復
下一篇:晉唐江西詩歌·盛唐江西詩歌·熊曜、熊暄、陶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