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璧賦》簡介|介紹|概況
宋文篇名。蘇軾作。關于前、后《赤壁賦》的比較,元人虞集說:“陸士衡云:‘賦體物而瀏亮’。坡公《前赤壁賦》已曲盡其妙,《后賦》尤精于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三蘇文范》引)明袁宏道說:“《前赤壁賦》為禪法道理所障,如老學究著深衣,遍體是板;《后賦》平敘中有無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同上)李贄說:“《前賦》說道理時,有頭巾氣;此則靈空奇幻,筆筆欲仙。”(同上)清儲欣云:“前賦設為問答,此賦不過寫景敘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與前賦初不殊也。”(《唐宋八大家類選》)吳楚材、吳調侯云:“前篇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此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杼,而無一筆相似。讀此兩賦,勝談《南華》一部。”(《古文觀止》卷十一)王文濡說:“前篇是實,后篇是虛。虛以實寫,至后幅始點醒,奇妙無以復加,易時不能再作。”(《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今人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解題說:“后篇以記游為主,取景仍不外秋江、夜月,而以客為陪襯,但描寫的著重點和表現的情趣與前篇都有所區別,思想內容具有更濃厚的虛無色彩。”四川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宋文選》題解: “《后赤壁賦》主要反映了《前赤壁賦》中從清風明月和挾仙遨游中擺脫苦悶的思想。”朱靖華說:“《后赤壁賦》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情趣與前《赤壁賦》基本是一致的,只不過前《赤壁賦》側重于人生哲理的闡發,而《后赤壁賦》則側重于藝術形象的渲染罷了—— 在《后赤壁賦》中,作者雖未再度提及曹操兵敗赤壁的史實,但它卻以藝術形象復制并加深著前《赤壁賦》的題旨和哲理,這是作文的‘末始相襲’的要訣的反映”。“《后赤壁賦》恰好寫于宋神宗發動第二次西邊戰爭而慘遭潰敗之時日。這次戰爭失敗的后果更為嚴重,它使‘官軍、熟羌、義保死者六十萬人,錢粟銀絹以萬數者不可勝計’(見畢沅(《續資治通鑒》元豐五年九月、十月),而后并導致了宋神宗本人的抑郁致死。因而《后赤壁賦》在思想格調上要比前《赤壁賦》壓抑、深沉得多了。”“處在流放和囚犯般地位的蘇軾,他對時勢只能是‘自慚無補絲毫事’(蘇軾《初到黃州》);為了排遣胸中的政治苦悶,擺脫世間的榮辱利害,無奈何,他只好重返大自然的懷抱:‘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從而在自我解脫中表現出作者對朝廷政治的無所作為的感傷心境。”(《前、后〈赤壁賦〉題旨新探》,載《蘇軾新論》)。關于“鶴化道士”,明郎曄云:“諸本多云 ‘夢二道士’, ‘二’當做‘一’,疑傳寫之誤。”(《四部叢刊》六十卷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張溥《蘇長公文集》、張養正《東坡全集》、茅坤《蘇文忠公文鈔》、清道光壬辰本《東坡全集》等皆作‘一道士’。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以為“一鶴化二道士’故事用了唐明皇獵鶴的典故。上海商務1933年版《蘇東坡集》據明版《重刊蘇文忠公全集》,作“二道士’,李紹1456年序云當時他參考了許多殘本都作“二道士”。今人陳幼時認為“作者是把前后兩賦當做一首賦來寫的,只是在生活的不同時刻兩次把它搬上舞臺。相輔相成的‘變’與‘常’構成了有關時間與生活的主題。‘前賦’和‘后賦’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個由具體而抽象,由人世而自然,由 ‘有時之化’而‘無時之化’這樣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個發展過程有力地說明, ‘一鶴’的‘抽象’與‘無時’包含了兩道士的具體與可分性。這種一分為二是所有變化的源泉。”(《韓柳歐蘇古文論》)蘇軾在黃州,寫了前、后兩篇《赤壁賦》,前賦寫景寧靜清爽,情懷曠達豪放,風格瀟灑出塵;后賦寫景凄清寥落,心緒清遠閑放,風格低沉孤峭。共同表露了蘇軾黃州時期的復雜心態,揭示出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后賦寫景,善于突出其季節特征;善于渲染環境氣氛,融情于景;末段孤鶴道士的描寫,給文章蒙上一層迷離恍惚的色彩,筆法奇妙。
上一篇:《葉生》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呂氏春秋》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