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簡介|介紹|概況
書名。由戰國秦宰相呂不韋的門客合編而成。漢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說:“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并將其列入“雜家”,又說:“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漢高誘《呂氏春秋序》說:“不韋乃集儒士,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余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時人無能增損者。誘以為時人非不能也,蓋憚相國畏其勢耳。然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里也。”今人馮友蘭《呂氏春秋集釋序》說:“《呂氏春秋》為我國最早之有形式系統之私人著述。蓋自先秦貴族政治崩壞以后,雖百家并起,各有述作,然皆僅具篇章,未有如后世所有之整書也。若世所傳之《墨子》、《莊子》等整書,乃秦以后人所結集,非其本如此也。即此等整書,就形式系統上言,亦不過差優于后世人之文集。獨《呂氏春秋》乃依預定計劃寫成,有十二紀、八覽、六論。綱具目張,條分理順。此在當時,蓋為創舉。所以書成之后,文信侯布之國門,以自矜夸也。惟其書成于眾手,各記所聞,形式上雖具系統,思想上不成一家。然此書不名曰《呂子》,而名曰《呂氏春秋》,蓋文信侯本自以其書為史也。《史記》謂呂不韋以其書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亦以為呂不韋以其書為史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敘以《呂氏春秋》與《左氏春秋》、《虞氏春秋》并列,是史公亦以此書為史也。以此書為史,則其所記先哲遺說,古史舊聞,雖片言只字,亦可珍貴,故此書雖非子部之要籍,而實乃史家之寶庫也。”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一文根據《呂氏春秋·序意篇》中“維秦八年,歲在涒灘,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請問十二紀”等記載,斷定該書成于“秦始皇八年”,“草創或當在六七年。”又說:“大體上它是折衷著道家儒家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尊重理性,而對于墨家的宗教思想是摒棄的。它采取著道家的衛道的教條,遵守著儒家的修齊治平的理論,行夏時,重德教,隆禮樂,敦詩書,而反對墨家的非樂非攻,法家的嚴刑峻罰,名家的詭辯茍察。它主張君主無為,并鼓吹著儒家的禪讓說,和‘傳子孫,業萬世’的觀念根本不相容。”今多數研究者認為,盡管《呂氏春秋》出自諸賓客儒士之手,但基本上仍反映了主持者呂不韋的思想。其哲學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性質;其政治主張的基礎是“法天地”,它認為只有順應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達到清平盛世,因此,虛君實臣、民本德治的思想成了該書政治思想的核心。此外,該書還保存了很多先秦的史料和當時科學文化方面的珍貴資料,被后世學者所珍視。該書文章大都篇幅不長,而組織嚴密,語言不僅沈博艷麗,而且整齊簡練,運用故事來說理,生動形象,邏輯性和說服力也很強。全書二十六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漢高誘有注。今人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張雙棣等《呂氏春秋譯注》,王范之《呂氏春秋選注》等,都是校著名的注本。
上一篇:《后赤璧賦》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吳季札觀樂》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