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諫弭謗》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國語·周語上》。題目是后人所加。一作《召公諫厲王止謗》。三國時韋昭《國語解》說:“厲王,恭王之曾孫、夷王之子厲王胡也。謗,誹也。邵公,邵康公之孫穆公虎也,為王卿士。”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說:“前說民謗不可防,則比之以川,后說民謗必宜敬聽,則比之以山川原隰。凡作兩番比喻。后賢務須逐番細讀之,真乃精奇無比之文,不得止作老生常誦習而已。”清林云銘《古文析義》說:“召公所諫,語語格言。細看當分四段。第一段言止謗有害;第二段言聽政全賴民言,斟酌而行;第三段言民之有言,實人君之利;第四段言民之言,非孟浪而出,皆幾經裁度,不但不可壅,實不能壅者。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驚健絕倫。世人不察立言層節,輒把此等妙文,一氣讀卻,良可惜也。”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說:“諫詞只天子聽政一段,在道理上講;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講。而正意又每與喻意夾寫。筆法新警異常。至前后敘次處,描寫王與國人,以及起伏照應之法,更極精細。最是《國語》中遒煉文字。”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說:“文只是中間一段正講,前后俱是設喻。前喻防民口有大害,后喻宣民言有大利。妙在將正意、喻意,夾和成文。筆意縱橫,不可端倪。”今人范文瀾《中國通史》說:“農夫住在田野小邑,稱為野人;工商業者住在大邑,稱為國人。厲王是個大暴君,他酷愛財貨,重用榮夷公,想法專利。國人毀謗厲王,厲王令衛國神巫監視國人,隨意殺戮,禁阻說話。厲王自以為能弭謗,壓迫更加嚴厲。后來國人不能再忍,前八四一年(共和元年)舉行起義,厲王渡黃河逃走。太子靖藏匿在召公家里,起義者圍召公家。召公把自己的兒子假冒王子送出去,被起義者殺死。宗周出現了以周召二公為首的貴族共和政治。這是歷史上國人第一次大起義,西周社會因這次起義的推動,前進了一步。”此文記述了周厲王兇殘暴虐,一意孤行,拒不納諫,并以嚴酷殺戮的高壓手段來壓制輿論,終于被人民所放逐的始末。著重點是邵穆公勸戒厲王弭謗的主張,他所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見解,語意周祥,很有見地。文章以記言為主,記邵穆公進諫一段,層層推進,有理有節,正反論述,具有不可辨駁的邏輯力量;善于運用比喻進行說理,生動形象,言簡意賅,發人深省。
上一篇:《遠游》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