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大略》的主要內容,《乾坤大略》導讀
《乾坤大略》是一部分類排列的古代治軍用兵事例選編。清王余佑編纂。約成書于清初。書成后就有抄本流傳。咸豐四年(1855)辰州(今湖南沅陵)人秦聚奎又重新整理抄錄。除抄本外,還存有光緒三十三年(1907)寶興堂刻本、宣統三年(1901)綠云樓鉛印本、《畿輔叢書》本和 《叢書集成初編》本等版本。
王余佑(1615—1684),字介祺,自號五公山人,又稱二字居士。明末清初新城(今河北新城)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曾受業于當時著名理學家孫奇逢,學習兵法,并跟隨孫奇逢組織地主武裝,對抗李自成等農民軍。明朝滅亡以后,又與其父王延善及兄弟等在家鄉復辟地主政權。不久,清兵入關,王延善被清政府所殺,作者即隱居易縣五公山講學、著述。還著有《居諸篇》、《萬勝車圖說》、《兵民經絡圖》、《涌幢草》及《文集》等。
《乾坤大略》共10卷,附補遺1卷,書前有總序、書后有跋語,計約4. 8萬字。卷1《兵起先知所向》、卷2 《兵進必有奇道》、卷3 《初起之兵遇敵以決戰為上》、卷4 《決戰之道在于出奇設伏》、卷5 《乘勝略地莫過于招降》、卷6 《攻取必于要害》、卷7 《據守必審形勢》、卷8 《立國在有規?!?、卷9 《兵聚必資屯田》、卷10《克敵在勿欲速》。每卷標題就是該卷要闡明的立國治軍用兵的方略。每卷之首又有一短序,簡要闡明作者觀點,說明該卷謀略的主旨大要。正文則直接大量援引史料戰例,不加評說。史料多采南宋以前,不談元、明、清有關戰爭,帶有反清的政治傾向。該書所概括的10個戰略戰術及治國治軍謀略,都是古代軍事史上的重要問題。
“兵起先知所向”,就是要根據敵我狀況,正確選擇戰略主攻方向,“敵弱或可直沖其腹,敵強斷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剪其支者云何?曰:避實而擊虛也,乘勢而趨利也?!睉鹇灾鞴シ较虼_定之后,在戰術上又應出奇制勝,即 “兵進必有奇道”?!?一陣有一陣之奇道,一國有一國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時正可為奇,奇亦可為正?!逼嬲?,變幻無窮。在作戰指導上,該書還分別概括了戰略決戰的思想,進攻必占領戰略要地的原則,主張不打無準備之仗等等。《乾坤大略》也十分重視后方建設,提出依靠屯田來解決兵糧問題??傊?,該書承認戰爭是有規律可循的?!皯鹗涞?,未有不敗者;得其道,未有不勝者?!敝挥姓J識、掌握了戰爭規律,并依靠戰爭規律指導戰爭,才能保持在戰爭中的主動權,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
《乾坤大略》討論立國治軍用兵的方略,多站在戰略的高度來認識。作者認為:“此非談兵也,談略也。兵則千百端不盡,略則三數端已明矣?!痹摃Y構也較謹嚴,“十卷挨次而進,各有深意。”雖然內容是以輯錄古代軍事故事為主,但經過作者的悉心編排與整理,加以序言的解說,大體使史料形成有機的聯系,自成一體。至于選將練兵,安營布陣、器械旗鼓、間諜鄉導,地利賞罰號令等,雖 “如人之耳目口體一物不可少者”,卻未在書中論列。由于作者囿于反清立場,元、明、清一些著名戰例未加選入,故有一定局限。盡管如此,該書對總結古代作戰理論和戰爭經驗仍有一定價值。吳如嵩、霍印章選譯的 《古代兵法要籍選譯》(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中,對 《乾坤大略》有節錄,并簡要地予以介紹。
上一篇:《樂記》的主要內容,《樂記》導讀
下一篇:《乾象歷》的主要內容,《乾象歷》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