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郭沫若
“年輕精神”充分的,雖老而不死;“年輕精神”喪失的,年雖輕而人已死了。
【演講詞】
年輕的朋友們!
講演對于我倒不是件難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5分鐘”,卻使我感到困難。而主席又只要我作“5分鐘”的灘頭講演,讓你們好早點跳下海去,作你們的青春之舞泳。
我想,本來我可以這么開始我的演講:“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請大家沉默5分鐘!”于是當大家沉默到5分鐘的時候,我便說:“沉默畢,我的講演完了。”
大家假如要反詰我:“你向我們作5分鐘的講演,為什么叫我們沉默5分鐘呢?”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朋友,人們不是說‘沉默勝于雄辯’嗎?”
本來我可以這么開始我的講演的,但是我聽了前面一位先生2分鐘的演講,太漂亮了!他說:“人民的作家蕭紅女士一生為人民解放事業(yè)奔走,到頭來死在這南國的海邊,伙伴們把她埋在這淺水灣上,今天,圍繞在她周圍的都是年輕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輕人來圍繞著她。朋友們!我們是年輕人,我們沒有悲傷,我們沒有感慨,請大家向蕭紅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5分鐘講演只好改變計劃了,讓我把年輕人引申來說一下吧。
年輕人之所以為年輕人,并不是單靠著年紀輕,假如是單靠年紀輕,我們倒看見有好些年紀輕輕的人,卻已經(jīng)成了老腐敗,老頑固,甚至活的木乃伊——雖然還活著,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幾千年。
反過來我們在歷史上也看見有好些年紀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幾千年,而一直都還像活著的年輕人一樣。所以一個人的年輕不年輕,并不是專靠著生理上的年齡,而主要的還是精神上的年齡。便是“年輕精神”充分的,雖老而不死;“年輕精神”喪失的,年雖輕而人已死了。
那么,什么是年輕精神的品質(zhì)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張白紙,毫無成見地去接受客觀真實,他如饑似渴地請人指教,虛心坦懷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學習,以養(yǎng)成他的智慧。這是年輕人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愛的實踐者。他大公無私,好打抱不平,決不或很少為自己打算,實切實地有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懷抱,而為他人服務。這是年輕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戰(zhàn)士。他不怕任何艱難困苦,他富于彈性,倒下去立刻跳起來,碰傷了舐干血跡,若無其事,他以犧牲自我的意志徹底一切,這是年輕人的第三特征。
這三種年輕精神的特征,每一個年輕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這些特征保持著,并擴大著,那他便永遠年輕,就死了還年輕;假如他把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紀輕,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僅不年輕,而且老早是一個死鬼了。
就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們向“年輕精神”飽滿的青年朋友們學習,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
【鑒賞】
蕭紅(1911—1942)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童年備受封建家庭的折磨,1930年離家出走。1932年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因貧困和疾患,于1942年1月病逝。在貧病交加的流浪生涯中,始終保持著追求真理和憧憬美好未來的精神,在短短九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留下了大量反帝反封建的作品。
郭沫若的這篇演講所贊頌的就是蕭紅的這種可貴的精神與品格。
題目雖是在“墓前”的演講,但通篇演講卻沒有悲傷,沒有感慨,沒有哀怨,沒有憂郁。在郭沫若看來,對死者最好的紀念,就是要像死者那樣勇于追求真理、為人民無私奉獻、為正義事業(yè)勇敢無畏地奮斗。而且,由于聽他演講的都是青年,所以演講就緊扣“年輕精神”這個主題。
“年輕精神”這個主題既是對蕭紅一生的高度概括與贊頌,又是對站立在墓前的年輕人的有力鼓舞與激勵。郭沫若的高超之處就在于用“年輕精神”把兩者緊密聯(lián)系起來。
關于“年輕精神”,演講者首先指出判定的標準不是生理上的年齡,“而主要的還是精神上的年齡”。就“精神年齡”來說,有些人“雖老而不死”,另一些人“年雖輕而人已死了”。接著演講者提出一個人是否具有“年輕精神”的三條標準,即看他是否是“真理的追求者”、“博愛的實踐者”和“勇敢的戰(zhàn)士”。最后,演講者熱情鼓勵青年保持并擴大這三種年輕精神的特征,以使自己“永遠年輕,就死了還年輕”。而“死了還年輕”這一句又正是對蕭紅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的總結(jié)與謳歌。因此,全篇演講雖然只字未提蕭紅,卻讓聽眾感到字字句句都在贊美她的品格,弘揚她的精神。這正是本篇演講的出類拔萃之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篇是即興演講。即興演講一般事先并無充分準備,而是抓住現(xiàn)場某一個“媒介”,來一個“借題發(fā)揮”。郭沫若先是以限定他“作5分鐘演講”為媒介,來一個機智幽默、輕松自如的開頭,瞬間扣住聽眾的心弦;接著又以前面一位先生2分鐘的精彩演講為媒介,引發(fā)出自己對“年輕精神”的演講,過渡自然,環(huán)環(huán)相扣。雖是當場即興發(fā)揮,但卻條理清晰,嚴密而簡潔。這又是本篇演講不同凡響之處。
上一篇:[中國]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補充發(fā)言》
下一篇:[美國]布克·華盛頓《在亞特蘭大博覽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