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蔡元培
美術所以為高尚的消遣,就是能提起創造精神。
【演講詞】
今日與諸君聚會,甚為歡樂。更感激諸君厚意。此次出來的時候,本想在英國多住幾天,因為英國教育與別國不同,蘇格蘭與英格蘭又不同。愛丁堡風景著名,大學校更著名,地方清靜,氣候溫和,旅費比較的節省,所以中國留學生在此處很多。從前吾在德國時,就知道此地有學生會,似名蘇學會,曾見過兩次的會報,是用膠版印的。大約在清季,或民國初年間。今日來此,仍有學生會,更有學術研究會。風景既佳,學校又好,大家聯合起來,安心求學,比較在倫敦、柏林、巴黎更佳。所以吾在倉猝間,必要到此一游。但是今日又須到丹麥,不能久住。且喜得與諸君聚會;又看過大學校,美術專門,博物館,古堡,舊皇宮等地。更蒙諸君鄭重的招待,何等欣幸!茲奉臨別數語,望大家注意。
今日會中有學術研究會,學與術可分為二個名詞,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各國大學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醫學,非但研求學理,并且講求適用,都是術。純粹的科學與哲學,就是學。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本,兩者并進始可。中國羨慕外人的:第一次是見其槍炮,就知道他的槍炮比吾們的好。以后又見其器物,知道他的工藝也好。又看外國醫生能治病,知道他的醫術也好。有人說:外國技術雖好,但是政治上止有霸道,不及中國仁政。后來才知道外國的憲法行政法等,都比中國進步。于是要學他們的法學、政治學,但是疑他們道學很差。以后詳細考查,又知道他們的哲學,亦很有研究的價值。他們的好處都知道了,于是出洋留學生,日多一日;各種學術都有人研究了。然而留學生中,專為回國后占地位謀金錢的也很多。所以學工業,預備作技師。學法律,預備作法官,或當律師。學醫學,預備行醫。只從狹義做去,不問深的理由。中國固然要有好的技師、醫生、法官、律師等等。但要在中國養成許多好的技師、醫生等,必須有熟練技能而又深通學理的人,回去經營,不是依樣畫葫蘆的留學生做得到的;譬如吃飯的時候,問小兒飯從哪里來的?最淺的答語是說出在飯桶里;進一步,說是出在鍋子里;再進一步,說是出在谷倉里;必要知道探源到農田上,才是能造飯的,不是專吃現成飯的人了。求學亦然,要是但知練習技術,不去研究學術;或一國中,練習技術的人雖多,研究科學的人很少,那技術也是無源之水,不能會通改進;發展終屬有限。所以希望留學諸君,不可忽視學理。
外人能進步如此的,在科學以外,更賴美術。人不能單純工作,以致腦筋枯燥,與機器一樣。運動吃煙飲酒賭博,皆是活潑腦筋的方法。但不可偏重運動一途。煙酒賭博,又系有害的消遣,吾們應當求高尚的消遣。西洋科學愈發達,美術也愈進步。有房屋更求美觀。有雕刻更求精細。一塊美石不制桌面,而刻石像;一塊堅木,不作用器,而制玩物。究竟有何用意?有大學高等專門學校,更設美術學校,音樂學校等。既有文法書,更要文學。所建設的美術館、博物館,費多少金錢,收買物品,雇人管理,外人豈愚?實則別有用心。過勞則思游息,無高尚消遣則思煙酒賭博,此系情之自然。所以提倡美術,既然人得以消遣,又可免去不正當的娛樂。
美術所以為高尚的消遣,就是能提起創造精神。從前功利論,以為人必先知有相當權利,而后肯盡義務。近來學者,多不以為然。羅素佩服老子“為而不有”一語。他的學說,重在減少占有的沖動,擴展創造的沖動,就是與功利論相反的。但這種減少與擴展的主義,可用科學證明。這種習慣,止有美術能養成他。因為美術一方面有超脫利害的性質;一方面有發表個性的自由。所以沉浸其中,能把占有的沖動,逐漸減少,創造的沖動,逐漸擴展。美術的效應,豈不很大么?中國美術,早已卓著。不過好久沒人注意,不能盡量發展。現在博物館還未設立,豈不可惜!所以在外國的時候,既然有很好的機會,就當隨處注意。不但課余可時往博物館賞覽。就是路旁校側,處處都有美術的表現。不僅對于自己精神有利益;就是回國以后,對于提倡美術,也多有補助。若是此時失去機會,以后就懊悔也晚了!
我知道在愛丁堡的同學對于國內的政治是很注意的。中國現在的政治,可云壞極了。一切大權皆在督軍掌握。督軍并無何等智慧,不過相互為敵,借養兵之名,去攫金錢就是了。譬如說有一萬兵的,其實不過數千,將這空餉運入私囊。僅為金錢之計,實無軍隊可言,更無威武可怕。惟真正民意,為力最大。凡所喜的都可實現,凡所惡的,都可鏟除。前清因失民意而亡,袁氏因失民意而歿。安福兵力很強,又有外人幫助,但因民意反對,終歸潰敗。現在人心又恨怨督軍,都提倡“廢督”。大概督軍不久也必消滅。但是最重要問題:督軍消滅后,又將何以處之?從前執政都想中央集權,實則中國之大,斷沒有少數人能集權而治的。現在極要的,是從“地方自治”入手。在各地方設高等教育機關,使人民多受教育,自然各方面事務,都有適當的人來擔任。希望諸君專心求學,學成可以效力于地方,這是救國最好的方法。目前國內政治問題,暫可不必分心。
我想諸君必又很注意于國內學生的情形。曾記得革命以前,在上海、天津,以至日本留學界,都有學生作革命的運動。民國成立以后,學生卻沒有什么重要的表示。前年“山東問題”發生,學生關心國家,代表社會,又活動起來。國人對于學生舉動很注重;對于學生議論,也很信仰,所以有好機會,為社會作事。不過五四以后,學生屢屢吃虧。中間經過痛苦太多。功課耽誤,精神挫傷,幾乎完全失敗。因此學生發生兩種覺悟出來:第一,受此番經驗,自知學問究竟不足,于是運動出首的學生,或到外國求學,未出國的,也格外專心用功了。第二,經此番風潮,社會對于學生,都加一番重視。學生自身,也知人格可貴,就大家不肯作貶損人格的事情。所以對于中國學生將來,實有莫大的希望。
再者諸君在國外有數十同國的學生,時相晤聚,甚為難得。無論所學科目不同,所居地位不同,或所操言語不同,要之大家須彼此愛護。有從國外來,不能說國語的,國內來的同學,可以幫助他們。互相親愛,互相原諒,這也是很禱祝的一件事。
【鑒賞】
《提倡研究美學》是蔡元培1921年5月訪問英國時在愛丁堡對當地中國留學生所作的演講。當時,蔡元培仍在北京大學校長任上。雖然五四運動之后,他曾一度辭職,但是由于北京學界和社會輿論的支持,他很快又回到北大復任。此后,他繼續教育革命的實踐,發展學術研究,尤其是更加提倡他一貫倡導的美學、美育和美術研究。這篇演講就是五四以后他在國內外發表的提倡美學研究的十余篇演講中的一篇。
蔡元培的演講娓娓道來,顯得自然親切,平易近人。“今日與諸君聚會,甚為歡樂……愛丁堡風景著名,大學校更著名……風景既佳,學校又好,大家聯合起來安心求學……”。如同敘家常,更如同友人間促膝漫談。今日讀來仍然猶聞其聲,猶見其人。
不僅如此,這篇演講更有言簡意賅、循循有序的特點。在短短兩千余字中,蔡元培講了三點互有關聯的內容:第一,要重視學理;第二,更提倡美術;第三,須專心求學。層層遞進,順理成章。
在三點內容中,又以提倡美術為要。蔡元培這里所講的“美術”是廣義的,實際上是指藝術。在《美術的起源》一文中,他說:“美術有狹義的,廣義的。廣義的是于上列各種美術外,又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等。”那么,蔡元培為什么要提倡這種廣義的“美術”呢?他說:“所以提倡美術,既讓人得以消遣,又可免去不正當的娛樂。”這自然是其中之意。但是,提倡美術的意義并不止于此。蔡元培是把美術和科學聯系起來,放在一個大文化的層面上來考慮的。他認為:“科學者,所以祛現象世界之障礙,而引致于光明。美術者,所以寫本體世界之現象,而提醒其覺性。人類精神之趨向既毗于是,則其所到達之點蓋可知矣。”在1920年的一次演講中,他更為詳盡地論及美術與科學的關系,認為科學雖然與美術不同,但在各種科學上都有可以應用美術眼光的地方。接著,他進一步指出:“常常看見專治科學,不兼涉美術的人,難免有蕭索無聊的狀態……防這種流弊,就要求知識以外兼養感情,就是治科學以外,兼治美術。有了美術的興趣,不但覺得人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就是治科學的時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潑的精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蔡元培才發出“外人能進步如此的,在科學以外,更賴美術”這一感慨。
那么,美術緣何有如此大的功力呢?“因為美術一方面有超脫利害的性質;一方面有發表個性的自由。所以沉浸其中,能把占有的沖動,逐漸減少,創造的沖動,逐漸擴展。”美術“能提起創造精神”!提倡美術的深意正在于此。這樣,蔡元培就把提倡美術落實到了人性塑造和審美教育上來了。
蔡元培一生倡導美育。他在1912年把美育規定為新式教育方針之一;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五四之后又呼吁“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直至抗戰時期,更認為不能忽視美育。他之所以如此看重美育,是因為他始終把美育和救國相聯系。這也正是這篇演講的核心所在。論學理、倡美術、勸治學,實在皆系于一事——報效祖國。蔡元培之良苦用心今日仍令人感動!
當然,美育并不等同于美術。他自己也說:“美育的范圍要比美術大得多。”但是美育又離不開美術。所以他諄諄告誡青年學生“當隨處注意。不但課余可時往博物館賞覽。就是路旁校側,處處都有美術的表現……若是此時失去機會,以后就懊悔也晚了!”這樣的告誡對于現今正在從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國人仍然是大有益處的。
上一篇:[德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探索的動機》
下一篇:[美國]尤金·奧尼爾《天才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