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王績(585-644),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煬帝時曾做過小官,入唐后也一度為官,但不久就回鄉歸隱。詩歌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表達遁世思想。有《東皋子集》。皋:水邊高地。徙倚:徘徊。采薇:西周初年高士伯夷和叔齊拒絕吃周朝的糧食,在首陽山采薇而食。這里用典表示清高隱居的思想。
入選理由:
唐代山水田園詩的先驅;早期的五言律詩。
詩詞賞析 作者的性情過于清高,詩歌的首尾都能清楚見意。黃昏時分,一個人在村頭徘徊,“欲何依?”“何枝可依?”明顯是心情苦悶的表達,表達了理想抱負無處可以實現的思想。根據其人生經歷來看,他只有短暫的仕宦時間,為什么不能長久?至少也可以由此推斷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氣來,官場與他的性情不合。但是,選擇了歸隱之后,并非就心情怡然,當思考往昔和今天的時候,難免有“憂從中來”的心理變化。結尾的“相顧無相識”,更見其孤獨的身影。“長歌”一句,透露了作者不同凡響的心志,他所景仰的是伯夷一類的高士,因此難以和俗人交往,彼此看著,也和路人一樣陌生。不過人各有志,苦悶和快樂,高雅和凡俗,各自都在其圈子里自適,沒有是非可分。這首詩帶給我們的是山中的秋色以及自然寧靜的田園生活,中間兩聯最值得欣賞。“樹樹”一聯是寧靜的大背景,牧人和獵人的歸來就顯得靜中有動,而且還讓人聽見了牧歌的悠揚,田野山中多愜意啊!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南朝以來的詩歌,多華麗的語言外表,其內容也多相思纏綿,風格多纖弱細密。這首詩題材一新,語言樸素,風格清新,為唐詩的輝煌開了一個好頭。
上一篇:《李清照·醉花陰》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金陵五題(選二首)》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