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chǎn)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
【演講詞】
看到你們這一支以應用科學作為自己專業(yè)的青年人的興旺隊伍,我感到十分高興。
我可以唱一首贊美詩,來頌揚應用科學已經(jīng)取得的進步;并且無疑地,在你們自己的一生中,你們將把它更加推向前進。我所以能講這樣一些話,那是因為我們是生活在應用科學的時代和應用科學的家鄉(xiāng)。但是我不想這樣來談。我倒想起一個娶了不稱心的妻子的小伙子,當人家問他是否感到幸福時,他回答說:“如果要我說真心話,那我就不得不扯謊了。”
我的情況也正是這樣。試設想,一個不很開化的印第安人,他的經(jīng)驗是否不如通常的文明人那樣豐富和幸福?我想并不如此。一切文明國家的兒童都那么喜歡扮“印第安人”玩,這是值得深思的。
這樣了不起的應用科學,它既節(jié)約了勞動,又使生活更加舒適,為什么帶給我們的幸福卻那么少呢?坦率的回答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怎樣正當?shù)厝ナ褂盟?/font>
在戰(zhàn)爭時期,應用科學給了人們相互毒害和相互殘殺的手段。在和平時期,科學使我們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沒有使我們從必須完成的單調(diào)的勞動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人們絕大部分是一天到晚厭倦地工作著,他們在勞動中毫無樂趣,而且經(jīng)常提心吊膽,唯恐失去他們一點點可憐的收入。
你們會以為在你們面前的這個老頭子是在唱不吉利的反調(diào)。可是我這樣做,目的無非向你們提一點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末,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chǎn)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
在你們埋頭于圖表和方程時,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
【鑒賞】
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同時又是一個富于正義感的、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在科學探索中,他不但把自己的研究工作與人類的命運相聯(lián)系,同時也鼓勵年輕的科學工作者這樣做,并呼吁學校把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只要有機會,他總不忘把自己的這些思想傳授給大家。本篇是他1931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對學生作的演講,演講沒有涉及任何學術問題,而是針對學生的特點,以應用科學為例、以“要使科學造福于人類,而不成為禍害”為題,對未來的科學工作者闡述了他的觀點,這篇演講也真實地反映了他那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作為工科學生,了解應用科學知識,埋頭于圖表、方程,是為將來從事應用科學事業(yè)作準備,是必需的;但僅限于此又是不夠的。愛因斯坦通過“戰(zhàn)爭”與“和平”這一對截然相反的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應用科學不被正確使用而給人類帶來不幸的事實,向青年學生提出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由此烘托出“要使科學造福于人類,而不成為禍害”這一思想主題。的確,科學研究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它理應為人類自己服務。當科學發(fā)展的腳步邁入20世紀30年代時,應用科學已發(fā)展到人類能利用機械的力量使自己從繁重艱辛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能利用電磁波很方便地從地球的一個角落與另一個角落互通訊息,能利用機器的力量橫渡海洋、飛翔藍天。人類本應從中獲得更多的幸福,使生活更加舒適。可是現(xiàn)實卻令人失望,電帶給人類的幸福那么少,有時甚至是禍害。為什么?演講者坦率又揶揄地回答,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怎樣正當?shù)厝ナ褂盟?rdquo;。在這里愛因斯坦運用了幽默語言,使這個本是嚴肅主題的演講變得生動有趣,從而調(diào)動了聽眾的情緒。其實大家都明白,此處的“沒有學會”就是“沒有”。因為“沒有”正當?shù)厥褂脩每茖W,以致“在戰(zhàn)爭時期,應用科學給了人們相互毒害和相互殘殺的手段”。如炸藥,最初是為滿足歐洲工業(yè)革命快速發(fā)展,到處開礦山、修鐵路、鑿隧道、挖運河的需要而發(fā)明的,然而戰(zhàn)爭時期,它卻被用作相互殘殺的武器,它給人類帶來災難。“在和平時期,科學使我們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沒有使我們從必須完成的單調(diào)的勞動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人們絕大部分是一天到晚厭倦地工作著,他們在勞動中毫無樂趣,而且經(jīng)常提心吊膽,唯恐失去他們一點可憐的收入”,這種生活當然也無幸福可言。演講者通過這一番有理有據(jù)的分析,充分嚴密的論證,使其接下來對青年學生的忠告也就顯得自然貼切。
愛因斯坦教育青年學生不僅要“關心人的本身”,還要“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chǎn)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他曾不遺余力地呼吁通過社會改革和教育改革使每個人都得到全面發(fā)展,因為他透過西方工業(yè)化的繁榮的迷霧,敏銳地覺察到了隱藏在堂皇的現(xiàn)代文明中的缺陷,其中使他感觸最深的問題之一就是對人的摧殘。他認為,由西方社會資本的高度私人化和生產(chǎn)的批量化,會造成個人精神發(fā)展的嚴重缺陷。他酷愛和平,一貫反對侵略戰(zhàn)爭,反對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反對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為人類的進步進行堅決的斗爭。凡是他所經(jīng)歷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都要公開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凡是他所了解到的社會黑暗和政治迫害,他都要公開譴責。1933年,他受幾位科學家的委托寫信給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建議美國搶在德國法西斯之前制造原子彈。美國政府采納了這個建議,終于在1945年搶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然而,當愛因斯坦得悉美國的原子彈轟炸了日本城市時,他大為震驚,義憤填膺。此后,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反對原子彈屠殺的斗爭,反對美國的原子彈外交政策。一個在自然科學創(chuàng)造上有歷史性貢獻的人,對待人類社會問題如此嚴肅、熱情,歷史上是少有的。
愛因斯坦對青年學生的忠告如雷灌耳,至今仍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成為鞭策后人進行科學工作的至理名言。的確,任何科學成果的產(chǎn)生都有利弊兩個方面,關鍵在于如何將科學引向有益人類的方面,造福于人類。
上一篇:[中國]惲代英《耶穌、孔子與革命青年》
下一篇:尼·阿·奧斯特洛夫斯基《需要有堅強意志,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