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深細活潑》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公諸長律每用詠物,以深細為工,然皆得比興之意,故見活潑。(汪森《韓柳詩選》)
【詩例】
喜雪獻裴尚書
韓愈
宿云寒不卷,春雪墮如簁。
騁巧先投隙,潛光半入池。
喜深將策試,驚密仰檐窺。
自下何曾汙,增高未覺危。
比心明可燭,拂面愛還吹。
妬舞時飄袖,欺梅并壓枝。
地空迷界限,砌滿接高卑。
浩蕩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為祥矜大熟,布澤荷平施。
已分年華晚,猶憐曙色隨。
氣嚴當酒換,灑急聽窗知。
照曜臨初日,玲瓏滴晚澌。
聚庭看岳聳,掃路見云披。
陣勢魚麗遠,書文鳥篆奇。
縱歡羅艷黠,列賀擁熊螭。
履敝行偏冷,門扃臥更羸。
悲嘶聞病馬,浪走信嬌兒。
灶靜愁煙絕,絲繁念鬢衰。
擬鹽吟舊句,授簡慕前規。
捧贈同燕石,多慚失所宜。
【解析】
用長篇巨制詠物,確是韓詩的一個特點。尤其是《南山詩》一篇,更以如椽大筆刻畫終南山的千姿百態,可謂極賦家鋪張揚厲、雕繪工巧之能事。詩中連用50余個“或”字,疊用“若”字、“如”字,比物取象,堪稱詩家窮形極態、妙喻聯珠之大觀。這首作于永貞元年(805年)十二月立春的喜雪詩,也是最能體現韓詩勝境的代表作之一。題中的裴尚書指裴均,貞元十九年(803年)以功加吏部尚書,時在江陵為節度使,詩人則在其府任法曹參軍。
全詩共20韻,前14韻直接寫雪,于形容喻狀中處處露出“喜”字;后6韻則以幕府所見補出“獻裴尚書”情事,用典寄意仍緊扣“雪”字。其體物深細活潑,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是觀察入微,措筆細致。詩從“云寒”“雪墜”直接入題,分“投隙”、“入池”、“喜深”、“驚密”、“自下”、“增高”、“比心”、“拂面”、“飄舞”、“積壓”、“迷界限”、“接高卑”、“乾坤合”、“物象移”、“為祥”、“布澤”、“氣嚴”、“灑急”、“臨初日”、“滴晚澌”、“聚庭”、“掃路”、“陣勢”等等層層寫來,筆致綿密,再現了一場紛紛揚揚的春雪,由初起而漸大、由極盛而終止的全過程。其視合俯仰,聽兼遠近,感及冷暖,真可謂刻畫盡態,無微不至。其次是擬狀工巧,喻寫生動。如其言雪先輕揚入隙而曰“騁巧”,寫雪花入池漸化而曰“潛光”,謂其潔白如素曰“何曾汙”,狀其壘高層積曰“不覺危”; 又以 “岳聳”形容“庭聚”之狀,以“云披”擬寫“掃路”之形,以魚貫表現雪堆連綿橫亙的“陣勢”,以鳥跡文書再現道中殘雪的留痕等等,無不形象巧妙,令人有親眼目睹之感。至于把空中飄飄灑灑的春雪比作輕盈飄逸、飛旋婉轉的舞袖,不僅意象生動,而且化用曹植《洛神賦》“飄飄兮若流風之舞回雪”句意,變本體為喻體,新穎可喜;而把春雪壓枝說成是梅樹見欺,也巧切陳子良《春雪》“欲妒梅將柳,故落早春中”的寓意,顯得靈動不滯,頗有生趣。再次是體物工巧而暗伏情感,細中見深。當春雪初下之時,詩人的情感由一“喜”一“驚”得以充分表露;而“將策試”雪之深、“仰檐窺”雪之密,以兩個相連的細節描寫,把這種感情變為可見的行動,這與以下“明可燭”、“愛還吹”兩個動作一起,再現了詩人賞雪時所產生的那種難以名狀的活潑的童趣。“氣嚴當酒換,灑急聽窗知”二句,向被人用以與杜甫的詠雪名句“燭斜初近見,重聽竟無聞”相比,更由人在停杯換盞時的剎那間和隔窗而聞的細微感覺中,寫出春雪的料峭寒意、猛烈來勢。而“為祥衿大熟,布澤荷平施”二句表面寫物,實際卻為 “喜”字注腳,點出其之所以 “喜雪”,原因即在于大雪兆豐年,來年將能有一個好收成。這些都是詩的深細活潑之處。
在后六韻中,“縱歡”、“列賀”顯然是夜雪初霽后裴尚書府前的熱鬧景象。其中“履敝”、“門扃”二句用東郭先生貧寒、袁安僵臥舊典,分明是寫貧寒之士為春雪所苦之狀,前人因有“數語亦工,但于喜意稍背”(朱彝尊《批韓詩》)之評。詩人何以在大段鋪述喜雪之后,突然插入貧士苦況?這使人聯想起詩人在《汴泗交流贈張仆射》一詩中,也是極力鋪陳馬球競賽之樂,最后卻歸于“公莫走馬須殺賊”的規勸,是否詩人在這里也有喜中見憂、提醒他的上司在賞雪宴飲的同時不忘忍凍受寒者的深意在內?不管他的主觀意向如何,詩的客觀描寫,尤其是“縱歡羅艷黠,列賀擁熊螭”與“履敝行偏冷,門扃臥更羸”的對比,還是很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它雖然沒有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樣觸目驚心,但也足以令人深思。而這一層含意,莫非就是汪森所說的 “皆得比興之意”的原因所在?“擬鹽”、“授簡”用謝安兄子胡兒以撒鹽空中擬雪和謝惠連《雪賦》虛設梁孝王授簡司馬相如賦雪事,既緊扣雪字,又寫出當時裴均府中文人墨客紛紛作詩以獻的盛況,補出作詩的起因。其末則以宋人自寶所得燕石謙指己作,點出 “獻”字,章法之密也于此可見。
吳闿生曾云:“氣勢渾灝流轉,而時有螭龍光怪出沒其間,最是韓公勝境。”(《唐宋詩舉要》引)這一特點,正見于此詩。韓愈這類刻畫深細、又不失比興之意的詠物之作,對宋代大詩人蘇軾、黃庭堅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它也反映了韓愈“以賦為詩”的特點。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有情無語》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通首主腦》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