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天雷》簡介|鑒賞
社會小說,十四回。藤谷古香(孫希孟)著,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大同書局出版;光緒三十年(1904)海虞文社再版。
小說寫常熟翰林荀北山人生途中一段經歷,而以戊戌政變前后的中國政局為背景。北山確有其人,真姓沈,“荀”為“沈”之諧音,故事所述,多與本事相符,故小說可視為傳記性文學作品。近代著名小說家、常熟人曾孟樸與沈北山有交往。其子曾虛白曾記北山事略如下:沈北山“是那時代常熟的一位奇士,……后與蘇州費屺懷太史的女公子結了婚。不料床第間的糾紛,把這位沈先生刺激得成了憤世疾俗的怪脾氣。他決心要做一件轟轟烈烈的事情,死亦甘心。時康、梁失敗,西太后專政。北山到京,以為這是好機會,于是草就一篇奏稿,請西太后歸政,殺榮祿、剛毅、李連英三兇。稿成,無人肯為代遞,同鄉怕他鬧亂子,派人押送他回南。不料他路過天津,竟把這篇奏稿送到《國聞報》發表了。他回到常熟,……常熟縣得密電,令拘禁沈……沈聞訊挺身而出,遂入獄。及《辛丑和約》告成,大赦出獄,可惜那時候他已經瘋了。”
作品對荀北山上書強奏的英勇舉動,大加稱頌,并通過人物之口,提出書名“轟天雷”就是指荀北山本人,“他前年上折子,不是像一個轟天霹靂么?”表現了作者對滿清統治者的強烈不滿。作品在反映時代風云方面是很有其重要性的。如第八回述出變法之經過和六君子殉義的壯烈場面,第九回述出頑固派的險毒和變節者的可惡,都寫得頗有聲色。書中又寫到五千民眾為光緒向慈禧抗議,足見作者之立場。第十一回全文引錄了荀北山的奏稿,其中痛快淋漓地揭發奸賊罪行,慷慨陳詞地講述歷史教訓,讀來使人熱血沸騰。
作者是主張民族革命的。書中第四回至第七回,又敘述了一個獨立的寓意故事:浙江有一華姓大戶,自明末兵亂以來,被羅姓霸占了二百余年,以至于后人不知此產業原屬華姓。羅姓嗣子干蠱,有意交還產業,無奈目下羅姓大權,掌于“三太太”手中……這分明是滿清入關三百年來的歷史縮影和維新變法前夕的情景。
作者對扼殺變法維新運動的頑固派是痛恨的,但對康有為和光緒的“變革”,也提出疑問。借第七回中人物之口說,光緒皇帝是要利用康有為,奪取政權,事成后,就會“鳥盡弓藏”。此人又是個激烈革命主張派:“你若真個不忘祖宗大仇,就應拼自己性命,乘夜潛入羅家內堂放火,把這不義之財燒個干凈。”有時作者似乎又對革命有所保留,第十四回借故事中人之口說:“革命何嘗不是堂堂正正的旗,但民智不開,民力不足,民德不修,這三樣沒有,決不能革命。”但應當看到,第五回是寓言故事,不妨講得露骨一點,第十四回是現實故事,宗旨不宜太顯,此亦為作者苦心孤詣之處。
作品在結構上有一顯著缺點,就是第四回至第七回的那個寓言故事,無論如何同全書所講荀北山的真實故事不相調和,影響了全書的藝術價值。然而,總觀全書,作者不僅有飽滿的政治熱情,而且有相當的文學修養。他塑造的主角荀北山,那種迂傻的可愛,佯裝的狂態,那憤世疾俗的痛苦心境,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形象。他有冒險請愿的勇氣,他又有擲金妓女的柔腸。他似瘋似傻,他又絕頂明睿;他時而顛狂,時而清醒;不管他是醉是醒,他有一顆善良正直的心。或許,他有時正借著顛狂,來發泄自己內心對這污濁的俗世的憤慨!難怪書中人說:“其實他雖瘋,勝于不瘋的。”一言道出真諦。下面這段表現荀北山“狂態”的描寫,神態語言,頗為真切:獄卒前來通知北山,朝廷將要釋放他。不等話完,“北山頓足道:‘不用你說,吾卻知道了。’望外就走。跟班飛步趕出來道:‘荀老爺,有轎子在這里!’北山不答應,只管望前拼命的奔去……直等到傍晚,方見兩個轎夫扶著一個拖泥帶水已革的翰林老爺,背后跟著四五十個兒童,拍手的拍手,說笑的說笑,蜂擁而來。……”一到家,“滿身泥滓,一見仲玉,雙手抱住了仲玉的腰,哭道:‘仲玉,今日給你長別了!’……仲玉肚子里好笑,趁勢一把扭牢,拉到書房,按住坐下,道:‘昨日府里得密諭,將你釋放回籍……’北山道:‘送我回來,不是正法么?’仲玉大聲道:‘不是正法,是釋放你!’北山道:‘果然釋放我么?’哈哈大笑了。……誰知北山正稍覺清醒,見了剃發匠來,忽又大跳道:‘不好了!不好了!劊子手來了!’
上一篇:《豆棚閑話》簡介|鑒賞
下一篇:《輟耕錄》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