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簡介|鑒賞
政治小說,二十六回,春颿著。連載于《月月小說》第十至二十四號, 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 十月至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出版。標“立憲小說”。
《未來世界》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鼓吹“君主立憲”的一部政治小說。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后,資產階級改良派囿于“維新”、“漸變”的成見,希望在清政府統治下,實現君主立憲制度。該作品即是在這一政治背景下出籠的。它勾勒了一個立憲之后中國即將富強獨立的幻境,其目的主要是用來對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表達改良主義者“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因而思想上具有保守的、落后的消極作用。
小說有兩個主要情節;一是女學生趙素華在實業學堂開會時,偶然結識了浪蕩公子黃陸生,互相產生了感情,不久結為夫妻。趙素華“生得落雁沉魚、欺花妬月”, 又在國外游歷多年,還拿到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卒業文憑,被了許多的歐雨新風,于是不僅滿嘴的“自由”、“平等”、“人權”,而且廣為交際,行為放誕。婚后,她認為黃陸生既懦弱又沒學問,以意見不和,提出要離婚。黃因怕傷面子,一時不允,由是,趙棄黃而去,到交際場、戲院等處尋歡作樂,黃則因此一病不起。一是青年才子韓京兆與表妹符碧芙兩人情投意合,遂雙方許下婚約。不日又有人來給符小姐說媒,符夫人貪圖后者有錢有勢,又是一個美國回來的留學生,于是一手包辦了女兒的婚事,并強與韓家廢了婚約。符小姐心里只有韓京兆,但她長期受家庭的抑制,性格怯懦,逆來順受,最后郁郁而死。作者拿這兩件事作對比,“趙素華在家庭之間,是專講究革命主義的;符碧芙卻和他反了一個過兒,又是專講究服從主義的。”因而“趙素華和黃陸生離婚一事,是趙自由太過份了,以致激成這樣的風潮”;符碧芙則是甘心受封建家庭的壓制,“唯唯諾諾,不敢有一絲一毫違拗的地方”,這樣的人“卻又舊得太過了些”,以至“把自己的一條性命,冤冤枉枉的送掉了”。作者認為:“新的太新,舊的太舊”,都不符合改良主義憲民的“模型”。究其原因, 即是“國民教育不完備,中國國民不都完全是立憲的國民”。怎樣來實現這種完全憲民的責任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推廣教育”、“振興女學”。于是書中寫了方縣尊、陳國柱、宗夫人等正面人物。方縣尊一心專注國民教育、大倡文字改革,被選任為省提學使。此后他更加積極地扶植辦學,“愈發盡力培養人材”,為實現“完全資格的國民”服務。陳國柱原任“民智學校”的總教習,他狂熱鼓吹“君主立憲”,每星期天都找人多的場所去講演,并沿用憲律與洋教士打贏了官司,由是得到了官僚的賞識,被提拔到浙江省衙門里作顧問官。他把全省的立憲工作做好后,擬游歷全國了解立憲情形,后在上海碰上高麗來的兩個學生,遂同到國外去考察和宣傳。宗夫人出身名門,原有“才女”之稱,她看到“中國這般積弱”,“女子不知大義”,于是積極投身于女學教育,創辦“南洋女校”,做了一個振興女學的典范。
《未來世界》作為一篇政治鼓動性小說,明顯地帶有政治性和思辯性而缺少小說所應有的文學藝術色彩。首先,明顯地帶有政治功利性。作品一開頭,作者就直接而鮮明地表白自己的觀點:“立憲!立憲!!立憲!!!這個立憲,是我們四萬萬同胞黃種的一個緊要的問題,一個存亡的關鍵。到了這個時候,還能象從前一樣吞聲忍氣、糊糊涂涂的過去么?若不振作些自治的精神,激發些自強的思想,久而久之,日復一日,不到二十年,只怕這個中國的情形,也就不可問了。”接著,又是一大通鼓吹“改良”圖治、“立憲”救國的論述文字。書中對社會現象的評析,也無不帶有直接的政治功利目的。這種感情強烈、言詞激烈的基調, 自然有利于政治鼓動和思想宣傳,但無疑也大大削弱了藝術的魅力,顯出加工上的粗糙與草率,給人一種坦露無遺的感覺。其次,作品在結構上仍未脫《儒林外史》一路小說的影響:事隨人起、與人俱訖、若斷若續、零亂松散。開頭與結尾庶幾毫無聯系,缺少故事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再次,作品的情節雖多、人物亦不在少,但情節的敘述往往迫不及待,人物的描寫過于概念化、教條化, 有的人物頗少存在的價值,象高麗留學生和法國傳教士等, 不免給人以生拉硬扯的感覺。又次,語言的運用也殊不可取。全書除使用了許多議論性,思辯性的文字,還采用了許多陳舊不堪的四、六駢文,諸如回末的結語,對人物的描繪及其大段大段的書信等,顯得十分呆滯和做作,缺乏生活氣息。
上一篇:《春柳鶯》簡介|鑒賞
下一篇:《梅蘭佳話》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