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魯迅(1881~1936)著。中篇小說,分章連載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報》副刊上,署名巴人。1923年8月收入作者自編小說集《吶喊》中,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小說描寫的是辛亥革命前后江南鄉村小鎮未莊的一個無業無產者阿Q,在趙太爺的巴掌下,失去了姓趙的資格;在趙秀才的竹杠下,失去求婚和出賣勞力的機會;于辛亥革命中,又在假洋鬼子的“哭喪棒”下,失去革命的幸運;在把總老爺的屠刀下,失去生存的權利。作者通過阿Q的悲慘遭遇,塑造阿Q這個具有無比強大的藝術生命的典型性格,并在小說中顯示“個人歷史”和“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高度一致性,從而攝錄下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人心史和民族的苦難史。作者說這篇小說“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大約是想暴露國民弱點。”(魯迅《偽自由書·再談保留》)阿Q已經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功典型。他的性格展現得最為充分的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它概括了人類社會一種帶有巨大普遍性的心理結構。阿Q的悲劇象征著中華民族在近代的苦難歷史。《阿Q正傳》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教訓,提出了喚醒國民,教育農民的總要課題。《阿Q正傳》是反映了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的命運和民族性格的具有社會史詩性的作品,它已經成為一部“必讀的民族典籍”。
上一篇:《野人閑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阿拉坦汗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