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花詠》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才子佳人小說,一名《玉雙魚》, 目錄頁題《新鐫批評繡像飛花詠小傳》,不分卷十六回。未署作者,卷首有序,序署“天花藏主人題于素政堂”, 口氣似自序,可能即是天花藏主人的作品。天花藏主人為清初著名小說家,創作或為之作序的小說多種。此書僅存本衙藏板本,現有春風文藝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校點本。
書敘明朝天順年間松江府華亭縣才子昌谷,七歲時因對句與端容姑定親,以玉雙魚為聘。其父昌全系軍籍,被征戍邊,過臨清時夫妻雙雙病倒,得名醫唐希堯治好,慮邊地艱苦,將昌谷過繼給唐,改名唐昌。容姑長至十一,才美之名遠播,被惡棍宋脫天劫至外鄉,為行取進京的杭州知府鳳儀所救,認為義女,取名彩文。鳳經臨清時攜女探望表弟唐希堯,彩文與唐昌唱和《飛花詠》詩,相互愛慕,私于后園定盟。唐族人覬覦其家產,將唐昌毒打瀕死,棄于郊外,恰為容姑父端居所救,端失女后百計尋覓不得,又借進京候選尋女,選了臨江府新喻縣教諭,救唐昌后,恐送回仍遭荼毒,故為之療傷,并認為義子,取名端昌,攜之上任。鳳儀進京后升御史,因迕權奸,被貶榆林驛丞,途中遭亂兵與彩文失散,彩文為昌全所救。時昌全已是軍中參謀,慮榆林遙遠,相送不便,亦認為義女,將其留在軍中。彩文的才貌為天雄關總兵常奇所知,遣媒為其子求親,她心念唐昌,欲以死殉,昌全知之,以婢女代嫁,怕日久暴露,即請旨還鄉。端居升宜城縣知縣,端昌年已十八,接連進學中舉,府中柳理刑欲以女妻之,端居知義子曾訂盟于彩文,婉辭拒絕,恐遭報復,辭官而歸。端昌中榜眼,入詞林,上表彈劾權奸石、曹,權奸倒后,鳳儀赦歸,點為淮揚鹽院。端昌悉彩文失散,誓不再娶,亦隨之返里省親。端居與昌全兩親家復會于鄉里,各失一兒女又各過繼一兒女,復欲連姻,兒女卻各守舊盟不肯,后見《飛花詠》詩,知即意中人,始締良緣,與鳳儀、唐希堯亦得團聚。
書取名《飛花詠》,因昌谷與端容姑以唱和此詩定情,經一番磨難,借此詩而團聚,又名《玉雙魚》,因此系締姻聘物,最后以之與生父母相認, “飛花詠夫妻小會合,玉雙魚父母大團圓”。亦同其他才子佳人小說,著重表現青年男女對自主婚姻的爭取,強調男女主人公的才情和矢志不移。二人自七歲孩提便以奇才顯露才華,詩詞成為他們結合的紐帶,雖歷盡坎坷而癡情不變,最終完滿結合。本書的突出之處在于,情節的曲折離奇。男女主人公各三易父母,三次聯姻,幾瀕危境,最后竟各認對方父母為父母。確實夠奇巧的了。在作者是為表現才子佳人結合之難,如書序所稱: “金不煉,不知其堅;檀不焚,不知其香;才子佳人,不經一番磨折,何以知其才之慕色如膠,色眷才似漆!雖至百折千磨,而其才更勝,其情轉深,方成《飛花詠》之為千秋佳話也”。其初次聯姻, 出自雙方父母之意,二人尚在童年,加之不久即各離異,故不曾有實際意義。二次聯姻時在十一歲,知識初開,又各認義父母,身在異鄉,既有雙方義父母的贊許,更主要是二人自己的慕色眷才期結百年之好的主動行為。此次聯姻影響深遠,二人不久又遭受更大的打擊,各再認義父母,雖身處逆境,而相思之情不已,并各拒婚于權勢者,當最后義父母捏合他們時,初尚守盟拒絕,直至后來真相大白始結合。封建禮教的束縛并不曾成為他們結合的障礙,而主要是由于歹徒惡棍的作梗及權奸的迫害,雖寫得較為浮淺,尚有一定認識價值。至于二人的三次認義父母,初看覺甚牽強,細讀則覺作者為追求傳奇的藝術效果,實在煞費苦心。昌谷過繼給唐希堯,年僅七歲,與端容姑亦只邂逅一面,到十一歲時二人再度相遇,又各認義父母改換名姓,對以前的事自然沒有印象。其十二歲時又認端居為義父,身邊有家中舊仆,亦沒有認出他,小說特別強調他操北音。至于容姑,被劫離家時十一歲,諸事自會記得,作者具體寫出她兩次認義父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認昌全為義父時,不肯說出生身父母的原因。雖太過奇巧,但尚不覺過分編造。
上一篇:《青樓市探人蹤紅花場假鬧鬼》簡介|鑒賞
下一篇:《飛龍全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