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全傳》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六十回。題“東隅逸士編”,首有自序,署“時乾隆三十三年(1768)歲在戊子仲秋之望 東隅吳璿題”,作者吳璿,清乾隆時人。小說所寫宋太祖趙匡胤發跡和開國的故事,在宋人筆記中就有記載,正史之外,經民間傳說的醞釀,說話藝人、戲劇作家的發展,到明末清初,出現舊本小說《飛龍傳》,吳璿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工改編而成。今舊本《飛龍傳》已佚,吳本《飛龍全傳》存崇德書院、世德堂、文德堂藏板本,均為大型本,有乾隆三十三年自序,另有十六卷刊本、翠隱山房、裕德堂、務本書局、經繪堂、廣蔭堂等十二卷小型本,增嘉慶二年杭世俊序。現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寶文堂書店等整理出版的校點本。
小說從后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948)寫起,到陳橋兵變,后周恭帝遜位,北宋立國為止,寫了前后十二年的故事。除趙匡胤的活動外,還涉及后周取代后漢等事。全書故事三真七假,書中的某些重要人物、重大史跡,大體上都有史實根據,此外,鋪張敷衍不出一般歷史演義的窠臼。本書的特點是雖經改編者刪改潤飾,可能還增加了一些封建說教的內容,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保存著民間講史評話的粗豪氣息,故事情節比較生動,內容也有可取之處。尤其前半部,主要取材于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的創作,其中顯然凝結著當時下層人民的某些思想感情和愿望,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在趙匡胤的蔑視威權,敢于同皇帝作對,不畏強暴,見義勇為的豪俠性格中,就寄托了勞動人民憎恨邪惡,渴求正義的愿望。
本書藝術上也有一些可取之處。一般說來,它保持了口頭文學的某些特點,如語言比較生動和通俗,情節相當曲折和完整,富于傳奇色彩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如趙匡胤、鄭恩、陶三春等,也都能給人以較深刻的印象。
但本書在思想和藝術上又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嚴重缺點。充滿了宿命論迷信色彩,書中寫道: “命有終須有,命無莫妄求;萬般難計較,都在命中來。”從這種宿命觀點出發,編造了不少荒誕迷信故事,張桂英的故事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書中說, “張桂英有嬪妃之分”,所以才會被趙匡胤這個未來的皇帝把她從強盜手中救了出來,并與之結為夫妻。可是她“卻無嬪妃之福”,所以當她向趙匡胤要求嬪妃封號時,便激怒了“玉皇上帝”,立刻以“妄想西宮,邀封顯職”之罪,給了她“減壽一紀”的處罰,于是第二天便“暴疾身亡”。這種死生由命,富貴在天的荒唐說教,實際上是為封建統治階級從精神上愚弄和統治人民效勞的。
書中對趙匡胤的描寫始終貫穿著一條思想主線,就是君權神授。一部《飛龍傳》,從第一回的“苗訓設相遇真龍”起,到末一回的“應天人承歸正統”止,可以說就是敘述趙匡胤由“潛龍”而終于成為“飛龍”的過程,為他最后的“黃袍加身”制造輿論根據。作者為了表現趙匡胤確實是個受命于天、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不僅極力宣揚“從來興廢由天定”的天命論思想,而且用大量的迷信描寫,請出了形形色色的牛鬼蛇神,編造了許許多多荒誕不經的離奇情節,著意渲染趙匡胤的超凡出圣、福大命大。譬如,趙匡胤騎泥馬,泥馬居然會飛跑起來;趙匡胤只須口中念念有詞,啞巴便會開口說話。每當趙匡胤遇到危難,不是“真龍出竅”加以保護,便是城隍、土地暗中保駕,因而總是“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讹w龍傳》里的這些荒誕描寫, 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封建迷信思想,而是與宣揚“真命天子”的帝王思想相結合,互為表里,并為其服務的。
《飛龍傳》在藝術上也是比較粗糙的,明顯地存在著拼湊的痕跡,前半部和后半部在藝術風格上也不大諧調統一。如“太祖宿廟遇邪魑”、 “楊真人土遁救主”之類,根本就是一種無稽之談,也說不上有什么藝術性。書中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描寫,也有自相矛盾之處。如柴榮在小說的前半部原是一個胸無大志、膽小怕事的庸人,后來卻面目全非,變成一個叱咤風云、英明蓋世的“圣主”;鄭恩本來為人粗魯, 目不識丁,而一旦封侯賜爵,便能出口成章,吟詩諷諫,等等。
上一篇:《飛花詠》簡介|鑒賞
下一篇:《香飲樓賓談》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