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影錄》簡介|鑒賞
社會小說,甲編八回。亞東破佛(彭俞)著,儒冠和尚評,蔭庵氏附論。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月破佛維航處刊行,小說林活版部代印。前有儒冠和尚序及諸葛知白、古吳鐵骨題詞。
江寧溧水縣老貢生張殿生早逝,遺二子張邦杰、張廷彥,由副貢李守朱撫養成人。那年正值廷彥中秀才,朝廷改新政廢科舉,廷彥想考學堂應新潮,守朱恨維新而執意反對。邦杰鄉試落第后正沒事,也就偷偷跑去南京當兵。守朱得知暴跳如雷,廷彥趁機借找兄之名去南京考學堂。廷彥到南京先后找了幾處邦杰的去處都沒見著。一日正在酒店喝酒,見對桌坐一瞎子和一艷婦,只聽那女的問瞎子“那貴婦美不美”,頗生奇怪。后來才知是胡太太丑婦偷漢找瞎子,瞎子見丑不為丑,聽來實在好笑。正待轉身離去,遇見徐崇歐、詹麗生二人,遂一同去莫愁湖喝茶。廷彥自做論語第二十一篇,借來諷刺當朝文人雅士的虛偽與貪婪。邦杰一旁聽了知是廷彥。問起來時經歷,邦杰談到在旅店聽說的詹小姐自由戀愛自編淫蕩小曲以讓男人娛樂之事,詹麗生聽說妹妹如此,不覺好羞,就告辭離去。
邦杰由廷彥做保人了伍,后來見軍中貪贓枉法甚多,就呈文部辦要求改良。總辦的舅子郭繼汾正借征兵之名混飯吃,與許子駿、孫章士等人內外勾結,以造謠惑眾、擾亂征兵、破壞新政之名嫁禍于韓軍犯,硬是勒索了五千兩銀子。邦杰卻在此時上呈,總辦就讓他革職還鄉了。
廷彥因誤了考期,就一同回去。路見一群叫化子圍著個教士討新法以改革,邦杰等上前替他解了圍,教士就請兄弟倆留宿教堂。廷彥借機讀了不少圣經圣詩。第二天回家后,正和守朱論起天堂,守朱痛罵這是邪教捏造,廷彥引證六經,說明天堂鬼域之說中國也古已有之,并非洋教之過。守朱一氣之下燒了經書典籍,沒多久便氣絕身亡。
廷彥和朋友信步閑聊,忽聞破廟中和尚罵佛之聲。廷彥就近前勸道,非佛不保佑你,是佛本來就不靈,佛原來自印度,如今印度被占,人民受奴役,這佛主連自己家鄉父老也保佑不住,何況你呢?隨后一笑了之。沒多久,廷彥就到了上海,后來又留洋去了。
邦杰和妻子云英則在家鄉開辦了男女學堂、天足會等,為新政改良打下了基礎。
通篇文字寫得流暢,評述也切中要害。通過廢科舉、應征兵、考學堂等經歷把許多故事串在一起,說當時新政改良給只會“注經”的儒生帶來的“痛苦”,寫官場枉法的無所顧忌,從“叫化子”、“士大夫”、“貴婦人”、“官老爺”的言行中反映出社會各階層人對“新政”的不同態度,表明中國維新改良的艱辛,積弊千年的封建殘余實非一日能夠改盡。作者以“泡影錄”為書名,便是發現了這一難處,而書中借題發揮的抨擊,又以滑稽的口吻出現。當時社會尚處動蕩,作者還沒有改良的真正藥方,只能一再指出要尋求良方。作者的傾向是要求維新的,以小說的形式作宣傳,以期能鼓動人們實施改良,喚醒民眾都投身于這一運動。作為小說,本書缺乏應有的表現力,很多情節近似“滑稽”,而經不起推敲。
上一篇:《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簡介|鑒賞
下一篇:《海山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