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肅肅鴇羽,
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
不能藝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蒼天!
曷其有所?
(羽、栩、盬、黍、怙、所,魚部。)
肅肅鴇翼,
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
不能藝黍稷。
父母何食?
悠悠蒼天!
曷其有極?
(翼、棘、稷、食、極,之部。)
肅肅鴇行,
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
不能藝稻粱。
父母何嘗?
悠悠蒼天!
曷其有常?
(行、桑、粱、嘗、常,陽部。)
〔譯文〕
一群野雁,落在叢生的柞樹上,它們站不住,不得安穩,不停地扇動著翅膀,肅肅作響。官差無盡無休,勞役沒完沒了,我們老百姓,長年在外面,不能回家種稷,不能回家種黍。我那老爹老媽,靠什么維持生活呢!老天爺呀老天爺,什么時候才能有一個安靜的處所呢?
一群野雁,落在叢生的棗樹上,它們立不穩,不得安息,不住地扇動著翅膀,肅肅作響。官差無盡無休,勞役沒完沒了,我們老百姓,長年在外面,不能回家種黍,不能回家種稷,我那老爹老媽,用什么填飽肚子呢?老天爺呀老天爺,什么時候才能有一個最后的盡頭呢?
一群野雁,落在叢生的桑樹上,它們立不住,不得安靜,不斷地扇動著翅膀,肅肅作響。官差無盡無休,勞役沒完沒了,我們老百姓,長年在外面,不能回家種稻,不能回家種粱,我那老爹老媽,用什么糧食養活呢?老天爺呀老天爺,什么時候才能有一個正常的生活呢?
〔評介〕
《毛序》說:“刺時也,昭公之后,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而作是詩也?!编崱豆{》進一步補充說明道:“喻君子當居安平之處,今下從征役,其為??啵瑛d之樹止然?!边@里除了《序》勉強比附時代之外,把詩意限于所謂“君子下從征役”,顯然是不正確的?!缎颉?、《箋》所說的君子,是“當居安平之處”的,而且說他們是“下從征役”,這當然不是指的一般勞動人民。他們既平時高高在上,“居安平之處”,難道還會親自去“藝稷黍”、“藝稻粱”來養活父母嗎?其實,詩中的長期服役的人,正是那些平時從事種植五谷的勞動者。朱熹不從《毛序》,在《詩集傳》中直接說:“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此詩?!笔钦_的。自此以后,論詩者多從朱說,今日也無異議。
詩三章,章七句。每章開頭兩句,都以鴇羽起興,朱熹《詩集傳》只是說:“比也?!逼鋵嵈颂幨桥d比兼有,也就是朱熹常說的那種“興而比也”。鴇,叫大鴇,又叫野雁,是一種雁屬的鳥。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說:“《陸疏》云:‘鴇連蹄,性不樹止?!夺屛摹罚骸d似雁而大,無后趾?!R瑞辰云:‘鴇蓋雁之類,雁亦不樹止也。曾目驗之,無后趾信然。即陸所云連蹄者?!兵d連蹄,無后趾、不樹止,都表明鴇這種鳥的習性是不落在樹枝上棲息的,它在樹枝上站不穩、停不住。而現在情況是,它們偏偏卻落在雜亂叢生的柞樹上、棗樹上、桑樹上。它們無法安息,于是不停地撲騰,翅膀不住地扇動、不斷地發出肅肅的響聲。這明是寫鳥,實是喻人。那些服役的農民,他們本應該有安定的生活,日入而息、日出而作,去種植五谷,養父母、畜妻子,但是現在卻使他長年累月離鄉背井,去出公差、服勞役。有地不能種,父母不能養。他們怎么能忍受得了呢?這不正和鴇不能安穩地停留在雜亂叢生的柞樹上、棗刺上、桑樹上一樣嗎?鄉關之思,凄苦之狀是可以想見的。接下來寫這些長期被迫服役的役夫,對徭役,對把這種徭役壓在他們身上的統治發出抗議和控訴:官差無盡無休,勞役沒完沒了。這樣下去,無法回家種莊稼,家中的上了年紀的老父老母,不是要活活地餓死嗎?這是慘絕人寰的呼聲!這是血淚的控訴!這是強烈的抗議!但是,在那樣的社會里,又有誰去傾聽他們的呼聲,又有誰去減輕他們的苦難,又有誰去關心他們父母的死活呢?于是,最后,他們只得責問蒼天了:老天爺呀老天爺!我們什么時候才能有一個安靜的處所!這種痛苦的生活什么時候才能到頭!什么時候我們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這種無可奈何的呼天搶地,是悲痛到極點的表現。它震撼人心,使人聞之,痛徹肺腑。全詩語言質樸自然,感情強烈悲憤,不只是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而是社會最底層的受壓迫者發自內心的最痛苦的呻吟,因此它是《詩經》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體現的突出篇章之一。
上一篇:《鴇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鴛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