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鳳奇緣》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小說,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列為講史類,實則揉合世情與神魔,亦名《昭君和番雙鳳奇緣傳》、 《昭君傳》,二十卷八十回。作者雪樵主人,姓名與生平不詳,首有序,署“嘉慶十四年(1809)春月上浣之三日雪樵主人梓定”。此為作品最早刊刻時間。今存臥云書閣藏板、經元堂藏板、經綸堂藏板、經文堂、三讓堂,京都琉璃廠、維揚二酉堂、兆敬堂藏板等刊本,現有春風文藝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校點本。
小說故事如下:漢元帝夢遇絕代佳人王昭君,不禁魂消魄散,即遣丞相毛延壽赴越州訪取。毛相貪財,因昭君拒賄而起惡意,在三幅昭君自畫的美人圖上點了黑痣,并詭稱此乃傷夫滴淚痣,圣上若要,恐于江山不利。于是昭君被打入冷宮。一年后,昭君得正宮林娘娘相救,納為西宮妃子。毛延壽奸計敗露,即拐圖逃入番邦。番王見圖貪色,為奪昭君,三次興師侵漢。番兵入侵,雁門失守。李陵被擒殉國,百花夫人中箭陣亡。帝京危在旦夕。漢元帝恐江山不保,于是輸心服意送昭君入番。昭君到番邦后,借番王手殺了奸相毛延壽;因有仙人所贈羽衣,番王不得近身,又假托夢神示,進香白洋河神后方可成親,騙使番王于白洋河造浮橋。十六年后橋成,昭君乘進香之機含悲投水,玉沉香銷。魂魄飛回漢廷,遺體由百鳥送回漢朝。林皇后病故歸天,昭君之妹賽昭君被納為皇后正宮。娘娘親征番邦,活擒番王,迫使番國歸順漢朝。賽昭君又為元帝生下太子,舉國歡慶, 以團圓告終。
這部小說以故事的生動、情節的曲折而吸引讀者。 “昭君和番”的歷史事件僅僅是作者創作的一個依托。實際上小說中的人和事都已遠離歷史真貌而按作者的意圖作了藝術的變動。作者于開卷的第一回即鄭重宣告: “奇男子重忠孝二字,做一番掀天揭地的事業,名貫千古;奇女子重節義二字,完一身冰清玉潔的堅貞,名重史冊。”小說就是按照“忠孝節義”這四個字,對歷史人物進行了藝術的再創造。王昭君被視作名重史冊的奇女子,就在于她淪落番邦十六年仍能保持貞節冰清玉潔。盡管漢王對她絕情負約,她卻仍然相思眷戀忠心一片。最終懷著“寧使漢王負我,奴焉負漢王”的信念,不惜一死投河殉節。這樣一個生為漢王,死為漢王,死后魂魄仍為漢王的節烈女子, 自然是作者理想中封建女性最完美的典型形象了。至于小說中其他的忠臣節士如李陵蘇武等,則是昭君這一最高最完美的理想形象的正面襯托。而昭君悲劇的罪魁,集惡、毒、奸三絕于一身的毛延壽,則是節妃忠臣的反面比襯,是作者無情鞭撻、嘲諷的權奸的典型。由此看來,小說雖也反映了善惡、忠奸的斗爭,反映了漢元帝和滿朝文武的昏庸無能,有著一定的歷史批判意義,但就其思想高度來說,卻仍未突破傳統封建倫理的范疇。不過,今天的讀者,是可以透過小說所描寫的形象,對歷史作某些反思的。無論是王昭君的貞節還是李陵蘇武的忠烈,他們的名標青史永享香煙,都是以人性受壓抑、生命作犧牲為代價的。龐大的封建祭壇正是以此作為生存的基礎而茍延千年遲遲不毀的。
突破歷史事件的局限,用豐富的想象構思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是本書最為突出的藝術特征。從元帝得夢到夢成團圓,其間漢宮番地兵戎邊關,妖法仙術精靈物怪,交織成了一卷既具有歷史實感,又呈現出神異怪誕的巨幅畫軸。如蘇武牧羊感泣母猩猩而與之生下一男一女,昭君入番得九天玄女仙衣護身,十六年沒有失節。如此等等,作者名之為“奇”。奇美之貌的昭君與漢帝成奇緣;不僅有奇貌,且有奇才奇遇的賽昭君與漢帝成又一奇緣,真可謂是“雙鳳奇緣”了。讀來奇幻奇譎,有趣有味。 當然,有些情節過于荒誕,有的描述過于夸張,這就未免使讀者有失真之感了。
小說對王昭君形象的刻劃比較成功。作者用心理透視和繪景抒情的手法,來觀照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物感情波瀾。如第七回“彈琵琶月洞相思,嘆五更冷宮訴怨”,通過自怨自嘆的琵琶彈唱,細致地竭示了昭君被禁冷宮悲痛絕望的心情。又如第五十二回番地山高林雜荒村野冢的景致描繪,成功地映襯了昭君去國離家凄苦無比的心境情緒,抒情效果十分強烈。
上一篇:《南史演義》簡介|鑒賞
下一篇:《雙環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