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魁》簡介|鑒賞
宋代小說家話本。見于《最娛情》(《小說傳奇》合刊本)第三集下冊。王魁故事,宋元以來于民間盛傳。大致敘王魁下第后游妓家,遇敫桂英,兩相愛悅。住了一年,又將應試。兩人共誓于海神廟,愿偕白首。后王魁高中狀元,娶崔相國女。桂英遭遺棄,怨恨自殺,其鬼魂向王魁索命。此故事于筆記中記載甚多,較早的見于張師正《括異志》卷三《王廷評》條,其他如李獻民《云齋廣錄》、曾慥《類說》、梅禹金《青泥蓮花記》、張邦幾《侍兒小名錄拾遺》等都有記敘。 《醉翁談錄》傳奇類有《王魁負心》的說話名目,又辛集卷二負約類有《王魁負約桂英死報》,然長久不見話本傳世。《最娛情》中的《王魁》,文字古樸簡潔,一般認為是宋人話本,或經明人加工修改。其情節,也有與一般筆記所載不同之處,最突出的如篇末寫到道士馬守善在壇上“神游而去”,到海神廟,遇見判官,替王魁求情,遭到拒絕的一段情節,為他本所無。判官呼呼的笑道: “咳!可惜你是個有名的法官,原來只曉得陽間的勢利套子,富貴人只顧把貧賤的欺凌擺布,不死不休,堆積這一生的冤孽帳,到俺這里來。俺又不與他算個明白,則怕他利上加利, 日后索冤債的多了,他縱官居極品,富比陶朱,也償不清哩!況俺大王心如鏡,耳如鐵,只論人功過,那管人情面,只論人善惡,那顧人貴賤。料王魁今日這負義忘恩的罪, 自然要結了,你也不必替他修醮了,請回罷!”這段話,義正詞嚴,表達了被壓迫人民的愿望和呼聲,把封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忘恩負義與反對整個封建官僚制度聯系了起來。小說寫王魁的負心和桂英的復仇有許多精彩的場面,且寫得有層次,有發展。如寫王魁落魄時,見桂英“姿容艷麗,態度輕盈”,即羅帕題詩,一見傾心,在一年之中,受盡了照顧。但一旦高中,地位變了,思想也變了,見到桂英賀詩“竟不在念”。再接桂英書信, “竟生厭常之心, 自忖道: ‘我今身既貴顯,豈可將煙花下賤為妻?料想五花官誥,他也沒福受用。倘親友聞之,豈不玷辱?我今只絕他便了!’”到桂英派家人送書時,王魁大怒, “喝令左右即時逐出,書竟不容投遞”。當他得知桂英自刎后,暗喜道:“這婦人倒也達時務,恐我去擺布他,故先自盡了,也好,也好!如今拔去眼中釘了。”從開始相愛到如此負心,一步一步地變,軌跡十分清晰。作者在此緊緊抓住王魁“今身貴顯”,地位變了這一點,點明他的思想實質:“豈可將煙花下賤為妻?”再加上社會壓力: “倘親友聞之,豈不玷辱?”這樣充分表達出王魁負心、背叛的內心世界和社會根源。話本對王魁這一人物形像的刻劃,集中概括了封建社會地主官僚玩弄女性的罪惡。話本中敫桂英是一個對愛情十分忠實的女子。她誠樸、善良,全心全意地將終身希望寄托在王魁身上,因此當他一旦確知王魁徹底負心時,復仇十分堅決。小說寫其復仇的情景,生動如畫:
只聽得壁間如貓捕鼠的一響,王魁回眸一看,燭光之下,早已站著一個桂英在面前。王魁一見,嚇得手足無所措, 只得迎問道:“呀!你從那里來?原來你不曾死!”桂英道: “我豈不曾死!若不死,怎來看得你這負心賊! ”王魁道:“你既死了,又來見我怎的?”桂英罵道: “你輕恩薄義,負誓渝盟,使我至此,怎肯與你干休!”王魁那時慌了手腳,連忙道: “是我得罪了!但你今既死,無可救療你,只得齋僧禮懺,多化些紙錢超度你罷!”桂英怒道:“別的都是閑話,我只索你命便了!”說罷,只見在袖中取出當初求王魁題詩在上這幅羅帕,將王魁沒頭沒臉只一兜,王魁大叫一聲悶絕在地。
這種以鬼魂來復仇的形式,在當時說來,是對負心賊的一種嚴厲制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心聲,突出了桂英的復仇性格,是具有相當普遍意義的。
上一篇:《王知古*》簡介|鑒賞
下一篇:《畫圖緣小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