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升平后傳》簡介|鑒賞
近代白話長篇俠義小說,一百回。作者貪夢道人,原名楊挹殿,福建人,曾作《彭公案》一百回,其他生平事跡不詳。原刻為光緒甲午(1894)年北京本立堂刊本,前有不署姓氏刻書人的“敘”,光緒十九年昆明龍友氏“序”及都門貪夢道人“自序”。又有光緒甲午上海書局《繡像永慶升平后傳》石印本,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勝芳德林堂刊本、排印本。
《后傳》作者,因《永慶升平》敘述天地會總首領吳恩“興立邪教, 未能平滅, 有始無終”,因而“續(xù)刻全集”(貪夢道人“自序”)。故它接原書敘述了下列情節(jié):馬孟泰、馬成龍等在穆粘營中再破剪子峪,攻打玄黑山,平定河南。又隨穆粘移兵四川與肅親王會合,征討八路督會總吳恩,得馬杰歸降,攻破峨眉山。吳恩逃至云南竹子山,八卦教人和教主白煉祖前來迎戰(zhàn),火燒清兵。顧煥章、馬成龍等放水淹營,白煉祖逃走。顧煥章等隨穆粘進軍云南,大戰(zhàn)湖耳山,又收降小霸王楊勝,破龍峒山。后攻占石平州、青鳳山、祈河寺,又在寶珠山、定源山打敗前來助戰(zhàn)的八卦教天文教主張宏雷。又在水戰(zhàn)中再度擊敗白煉祖,得張寶歸降,最后攻破竹子山,在“絕恩洞”生擒吳恩。平定云南等地“邪教”后,吳恩伏法,馬成龍等封官進爵,于是“永慶升平”。其間又有兩次吳恩被擒逃脫,肅親王和伊哩布合兵在浙江戰(zhàn)勝地理教主袁治千等情節(jié)。
《后傳》的思想,與《永慶升平》一脈相承,除了繼續(xù)“除邪教、平逆匪”、“使忠臣義士得留名于后世;邪教亂臣盡遭報應”(貪夢道人“序”)的主旨外,仍強調(diào)現(xiàn)實性的創(chuàng)作目的:“令閱者知王法之森嚴,小丑跳梁,必蹈大辟”,令聞風者“驚心而知懼”(龍友氏《永慶升平后傳序》)。故作品在描寫會黨時,強調(diào)其“殺害生靈,屠毒百姓”,應盡行誅滅。相反,對余順、朱瑞、馬杰、楊勝、張寶歸順清兵,則贊為“棄暗投明”。此外,全書充滿對皇帝、大僚及奴性“俠客”的歌頌,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封建階級的立場。
但《后傳》客觀上也暴露了統(tǒng)治者的殘暴。如寫清軍每攻破一地,總是大肆屠殺會眾,“高坡之上人頭滾;低洼之處血水流”(見第六回)。平定云南時,俘虜了會黨多人,康熙竟下令“余黨不分首從,全行就地正法”(見第一百回)。這些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作品對會黨首領忠于自己的事業(yè)拒不投降的品質(zhì)也有反映。如寫夏海龍寧可被殺而不降,說:“你會總爺我乃是天地會、八卦教中之人,豈肯歸降你等。你是大清國的忠臣,我是八卦教中的義士,殺剮存留,任憑于你,我也沒有什么話可說的”(第八十一回)。作品也描寫了會黨正當?shù)姆辞謇碚摗H珩R鳳山理直氣壯地說:“我們是我家會總爺立的天地會八卦教,我們是替天行道,普救眾生,只以剪惡為本,你們自(只)知有君,豈不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仁人之天下也,為(惟)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見第四回)這些與作者主觀傾向不一致,但客觀上顯示了起義的正義性。
《后傳》在藝術上與《永慶升平》基本一致。但寫人物“粗豪”之氣較少,文字則較通順,也有一些景物的描寫。從情節(jié)看,頗多荒誕成分,常常描寫迷信的法術,動輒寫雙方斗法,呼風喚雨,布云作霧,顯得很拙劣。此外,又過多地使用偶然巧合。如寫馬成龍、張廣泰等人,三番五次被捉,當行刑人舉起刀劍砍下時,常常是“只聽得一聲響亮,紅光崩冒,鮮血直流”(見第二十六回),原來行刑之人被打死,馬成龍等得救。由于頻繁使用巧合,形成了公式化。
上一篇:《夢溪筆談》簡介|鑒賞
下一篇:《洞冥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