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見《警世通言》第三卷。
蘇軾一日拜會王安石,見書房內有《詠菊》詩: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碧K自恃才高,續詩云: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以揶揄之。王安石有心教育蘇軾,叫他去黃州任團練副使,并囑他歸來時帶瞿塘中峽之水以治病。蘇軾在黃州親見了秋菊,才知王安石《詠菊》詩不誤,愧感自己才疏學淺;歸來時,因錯過時機,取得瞿塘下峽之水。王安石烹茶試之,辨出真假,又出兩副對子考他,蘇軾無法成對。
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圍繞著“三難”: 《詠菊》詩,瞿塘中峽水,續對。在事實面前,蘇軾心悅誠服。作品用藝術的形象描寫,說明即使如蘇軾這樣才冠中天的大文學家也會出“洋相”,更何況一般的封建士大夫以至于平民百姓呢?作者據歷史上的傳聞編撰的這個故事,意在說明“學問茫茫無盡期”, “奉勸世人虛己下人,勿得自滿”,須不斷進取。小說揭示的這個生活哲理相當深刻。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兩人在國事上又發生過種種糾葛。作者在結撰小說時,把顯然是他人的傳聞,亦按在蘇軾的頭上,又利用市民的崇名心理,選擇此典型進行勸諭,相當有說服力。
小說中的蘇軾,倚仗聰明,譏誚王安石,但在中秋賞菊后,“誰知他倒不錯,我倒錯了”,欲到相府賠罪。在取瞿塘水時,他吸取了教訓,先向當地老人調查,結果還是錯了,他“離席謝罪”。續對不成后, “謝罪而出”。人物在層次分明的描寫中,漸現“廬山真面目”。王安石亦然。他見到蘇軾的缺點后,不是訓斥,而是讓他在實踐中去改正,用事實進行教育,最后,“終惜其才”,復其翰林學士官職,表現出寬宏的襟懷。
上一篇:《王嬙*》簡介|鑒賞
下一篇:《王漁翁舍鏡崇三寶,白水僧盜物喪殘生》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