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次第轉折》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次第轉折,恨惋何限,非長篇可及。(劉辰翁《王孟詩評》卷二)
【詩例】
隴頭吟
長城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解析】
劉辰翁的評語,主要是肯定這首七言古詩在章法結構上很有特點,它跌宕起伏,雖有多次轉折,但卻非常自然,較好地表現出詩中主人公“關西老將”的無限惆悵、怨恨之意。下面作些具體分析。
詩題《隴頭吟》為漢樂府舊題。“隴頭”,即隴山。《通典》云:“天水郡有大阪,名曰隴坻,亦曰隴山,即漢隴關也。”隴山一帶,是古代邊塞戰爭經常發生的地方,所以此詩乃是首邊塞詩。首兩句“長城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是說居住在長城腳下的 “幽并游俠兒”(曹植《白馬篇》)夜登戍樓觀看天空中太白星的動靜以占兵象,言下之意便是,他們頗有飛赴隴山殺敵立功的雄心大志。這兩句詩不直承題面徑寫隴山一帶的邊關情事,卻從“長城少年”說起,筆法便有些蹊蹺,故而清代王士禎稱之為“空際振奇”(《七言詩三昧舉隅》)。其作用,是要反襯下文的內容。以下兩句“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便切入本題,轉寫“隴上行人”。在長城少年夜觀太白的同時,駐守隴關的士兵又在干些什么呢?原來他們面對著明月高臨邊關的凄涼景象,禁不住觸發起思鄉的念頭,正在借吹笛以排遣鄉愁呢。“隴上行人夜吹笛”這個意象及其內蘊,源自古代的邊塞詩,如南朝宋鮑照的“簫鼓流漢思”(《代出自薊北門行》),北齊虞羲的 “胡笳關下思,羌笛隴頭鳴” (《詠霍將軍北伐》)。接著的“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兩句,把筆觸從“隴上行人”轉到他們的首領“關西老將”身上。隴上行人因思鄉而吹笛,關西老將因聞笛而泣下,情緒的悲苦怨愁當然要更深一層。關西老將聞笛而流淚的原因,下面兩句詩作了交代:“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原來關西老將的命運與漢代的飛將軍李廣有著驚人的相似。他雖然身經百戰,功績卓著,卻始終不過是一員普通的戰將,到了老朽之年還得在邊關苦撐。而曾在他麾下聽命的偏將、校尉等都官運亨通,一個個成了權勢煊赫、安富尊榮的萬戶侯。最后兩句,筆勢又作騰挪,轉寫詩人自己因關西老將的遭遇而生出的感慨。“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關西老將也不必過分傷心了,試看漢代大名鼎鼎的蘇武,他出使匈奴被扣19年,牧羊北海節旄盡落,吃盡千辛萬苦,對朝廷是多么忠誠,到頭來也不過被委任了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事務的官員,位在九卿之下) 之職。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每兩句自成一個層次,全詩先后寫了長城少年、隴上行人、關西老將、老將心理、詩人感喟等方面的內容,“亮相”人物較多,地域跨度和時間跨度較大,并含有對社會歷史的規律性總結(朝廷賞罰不明)。它同長篇古詩慣常以四句為一個層次的章法結構相比,就要精練得多,所以劉辰翁要說: “非長篇可及”了。而且,各層次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轉折自然妥帖。開頭兩句似與詩題無關,其實是在暗示長城少年向往“隴頭”的戍邊生活,所以以下兩句便轉寫隴頭明月臨關、行人吹笛的景象。五、六兩句描寫關西老將的外部表現,乃是承行人吹笛事來。“身經”一聯,由老將的外部表現轉寫其心理活動,說明其“雙淚流”的原因,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結尾兩句,詩人直接出面說話,暗諷封建時代的賞罰不公乃是普遍現象,對關西老將當然是個勸慰,對長城少年立功隴頭的夢想也無疑是一帖清醒劑。因此,結尾兩句既有總結全篇之意,又有悠遠不盡的余味,收轉自然有力,足稱“豹尾”。
清人方東樹對此詩評價曰:“起勢翩然,‘關西’ 句轉收,渾脫沉轉,有遠勢,有厚氣,此短篇之極則。”(《昭昧詹言》)其中“渾脫沉轉”一語,與劉辰翁所說的“次第轉折”意思非常接近,指出此詩結構圓整,層次之間的轉折巧妙自然,不露痕跡。元代楊載認為,七言古詩的章法“須是波瀾開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又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為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詩法家數》)他強調要有出人意表的變化,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無變化則易陷入單調和沉悶。但變化也應講究前后筋脈之貫通,講究呼應回照,否則便易造成“有開而無合,有呼而無應,有后前而無操縱頓挫,不散則亂”(汪琬《答陳靄公書》)的后果。王維的這首《隴頭吟》,既不平直、呆板,又避免了變化突兀、脈絡不清的毛病,所以是首好詩。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先敘后點》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蓄勢蓄力》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