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馮延巳
芳草渡·梧桐落
梧桐落,蓼花秋。煙初冷,雨才收。蕭條風物正堪愁。人去后,多少恨,在心頭。鴻雁遠,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山如黛,月如鉤。笙歌散,魂夢斷,倚高樓。
這首詞抒寫了詞人在風物蕭條的深秋季節一種寥落的情懷。上闋以桐葉落—蓼花飛—煙波冷—雨腳收四組意象句,勾勒出深秋時節的蕭條景象。這四組意象的排列,詞人頗具匠心。第一、二句由近及遠,第三、四句自下而上,詞人近觀在梧桐葉落之際,遠見蓼花飄飛。環顧周圍但見煙波渺渺,雨腳初停,陣陣寒意襲人肌膚,使人心頭倍感凄冷。這里雖未明見抒情主體的立足點與觀察角,但其透視自然景物的著眼點與主觀情緒的冷色調已隱現于字里行間。“蕭條風物正堪愁”是直吐胸臆之詞,“蕭條風物”是對前四組意象一個極為準確的概括,而“正堪愁”是客觀外界景物所引起的主觀情緒的質樸的表達。“人去后,多少恨,在心頭”似嫌淺露,然從詞意發展來看,確如陳秋帆所說:“與李煜‘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同一凄婉。”(《陽春集箋》)
下闋卻寫得頗具過闋,“鴻雁遠,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就是挽回上闋頹勢的勁拔之辭。這里詞人又捕捉了三組極有意境的意象,而且比前四組意象更具詩意美。此三組意象的安排乃自上而下,對下面幾組意象而言是由遠及近:詞人舉首目送南飛的大雁,耳聞哀愁的羌笛聲悠悠傳來,又遠遠望見明凈的江波映照著皓月清輝,聲、光、色、相,在詞人的筆下得到全景式的再現。“山如黛,月如鉤”更將夜間景色作了油畫般的展現:遠山在夜幕下變成朦朧的青黛色,在皎潔的鐮刀般的新月的映照下益發顯得神奇靜謐,最后三句方才點明抒情主人公所在的環境和此時的情境:原來詞人是在笙歌樂舞罷散之后獨自倚著高樓憑欄遠眺上述的種種景物,產生了上述的種種感懷。這種倒裝式結構在同時代詞人的作品中比較少見,它的藝術魅力在于: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使讀者產生卒讀其章的懸念。桐—蓼—煙—雨;雁—笛—山—月……詞人究竟是在何時何處的何種心境中發出這般纏綿悱惻的情思?欣賞者不由自主地要進行這種由景及情的意念追蹤:當卒章“真相大白”之后,又不由得返顧前義進行由情及景的思索回味:原來詞人是在“魂夢斷”“倚高樓”的情境中觀照著外界一切,因而不能不籠上如此濃重強烈的感情色彩。四印齋刻《陽春集序》中說:“周師南侵,國勢岌岌,中主既昧本圖,汶暗不自強,強鄰又鷹瞵而鶚睨之……翁負其才略,不能有所匡救,??酂﹣y之中,郁不自達者,一于詞發之。其憂生念亂,意內而言外。”馮延巳的這首《芳草渡》孤凄蒼涼,似有一種“言內而意外”的別的寄托,至少可以說是表現了他那個岌岌可危的時代的總體情緒和潛在意識。
上一篇:(五代)孫光憲《風流子·茅舍槿籬溪曲》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孫洙《河滿子·秋怨》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