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總要》的主要內容,《武經總要》導讀
《武經總要》是中國第1部軍事百科性的古代兵書。北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編纂。是書自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開始編纂,至慶歷三年(1043)完成。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已有著錄。該書版本有兩大系統:一為40卷本,多系手抄,可能與成書時的原本大體符合;一為43卷本,多系刻本,據40卷本增衍而成。內容也相應地有所增益。據推斷,43卷本在南宋時就有流傳。宋本今已不傳。該書元代未見刻印。明代版本較多。現存較早的有明正統四年(1439)李進刻本、弘治十七年(1504)李贊刻本,還有正德、嘉靖、萬歷刻本及抄本。清代《四庫全書》收入子部兵家類,另有抄本流傳民間。近代以來,商務印書館有景印故宮博物院所藏文淵閣本,1959年,中華書局曾影印明正德年間刊本《武經總要前集》,這一部分還曾收入《中國古代科技圖象叢書初集》 之中。
曾公亮(998—1078),字明仲,北宋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進士出身,歷任知州、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事等職,史稱其為政有能聲。晚年曾薦王安石于神宗,共同輔政,熟悉法令典故。丁度(990—1053),字公雅,北宋祥符(今屬河南開封)人。曾登服勤詞學科,仁宗時累官至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等職,擅長文字音韻,“強力學問”,著有《邇英圣覽》、《編年總錄》等書,主編過《集韻》。《武經總要》是由曾公亮代表朝廷領銜,丁度總領書局,集體編修而成的軍事著作。
該書分前集、后集兩個部分。40卷本前集、后集各20卷; 43卷本前集22卷,后集21卷。全書計約38000字。卷首有宋仁宗寫的序,是書分作 “制度”、“邊防”、“故事”、“占候”四大門類。“制度”主要是從選將練兵、軍制軍陣、兵種兵器,以及軍中律令條例等方面,詳細地記載了北宋的各種軍事制度。“邊防”主要是針對當時面臨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襲擾,將北宋邊疆的山川形勢、行政區劃等軍事地理問題,加以闡述。“故事”主要是運用歷代用兵的戰例,將軍事謀略、作戰原則等軍事理論問題加以概括。“占候”主要是指軍事陰陽、即占天候地,包括對天文、氣象、災異等自然現象的預測與判斷。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書中附載了大量的插圖。
《武經總要》在寫作、編纂上有其獨到之處。它不僅僅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或軍事歷史、地理著作,而是將有關兵事的諸多方面第一次匯編在一起,并初步作了分類,在古代兵法中開創了一個新的體例。在內容上,以記載宋代軍事制度詳盡,深受學者重視,如第13卷“器圖”,集中記錄了當時軍隊所使用的各種兵器裝備,而且每一件都配有詳細的插圖。在這卷以前的第10至第12卷,包括有 “攻城法”、“水攻”、“水戰”、“守城”等4篇,也詳細地記錄了與這幾種戰法有關的兵器裝備,還有戰艦和防御工事亦附有詳盡的圖像。僅這4卷書內所附的各種圖像,就超過了250幅以上。是研究我國古代兵器史極為重要的資料。此外,經過編纂者選材輯錄的歷代軍事史實,加以歸類排列,分析比較了古代用兵方略得失,為后人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鑒的內容。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說:該書 “前集備一朝之制度,后集具歷代之得失,亦有足資考證者”。
然而,該書因系儒者文臣所編,曾公亮、丁度等皆不諳兵事,所以,在內容上未免有牽拘之弊。“至于諸蕃形勢皆出于傳聞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剌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中還含有不少荒誕迷信的成分。盡管如此,它仍不失為研究中國兵器史、兵制史、軍事思想史乃至科技史、繪畫史的重要參考書。許多科學著作一再引用該書的材料,甚至有專篇予以介紹,并有論文 《 〈武經總要〉 與物理學》 (薄忠信《錦州師院學報》 1987年第3期) 等發表。
上一篇:《武經七書》的主要內容,《武經七書》導讀
下一篇:《武編》的主要內容,《武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