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志和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西塞山在今浙江湖州城西,山勢幽深險峻,山塢密植桃樹,春來漫山紅遍,景色迷人。山前有一大湖,名叫凡洋湖,水色清絕,物產豐富,盛產鱖魚、鱸魚。這首《漁歌子》詞宛如一幅西塞山風景畫。
詩人捕捉了山前的一片景色:高處有從水田飛入上空的白鷺絲,低處有落英繽紛的春水綠波,以及鮮美可口的肥嫩鱖魚。江南水鄉,多美的地方啊!又正逢桃花汛泛之時,江南春色方濃。
詩人來到西塞山時,細雨霏霏。那煙雨迷蒙的景致,使人感到連空氣都那么清新而潮潤,仿佛有一股蒙蒙水氣在浮動著,這使江南的春天顯得更富有詩情畫意了。“杏花春雨江南”,春雨中的江南,是別有一種韻味的。
這是多美的境界,陶然其中多好啊,無怪乎上此時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父,在“斜風細雨”中怡然自得,他不僅“不思歸”,而且似乎找到了人生歸宿,認為此地樂,“不須歸”了。與其說他是在斜風細雨中釣魚,不如說是在盡情享受大自然之美。釣翁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間也!
這首詞就像一幅畫,一幅山水畫。畫的色彩明麗清新,青山、綠水、紅桃、白鷺,相映成趣,渲染了江南二月五彩繽紛的盎然春意。那碧波之上青的箬笠綠的蓑衣,又給畫面涂上一層清雅的色調。
畫的構思也別具匠心。由山而水,由飛鳥而游魚,由上而下,由遠而近,空間感很強。畫面上各種景物都呈動態:鳥飛魚躍,水流花飄,風斜雨細,扁舟垂釣,大自然的一派生機躍然紙上。
更可貴的,這幅用詞筆寫成的畫,不只是自然景物的再現,而是以景寫情,景中含情,在詞人筆下,花鳥皆有情。“西塞山前白鷺飛”,一個“飛”字,寫足鳥兒自由自在之意。“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個“肥”字,抒出人們喜悅艷羨之情。白鷺,食魚之水鳥,本為鱖魚而來,“鱖魚肥”三字既照應了前句的“白鷺飛”,又引出了下文的漁翁來。這個漁翁不是別人,就是詞人自己。他給自己畫的這幅漁父像,好一副翛然脫俗,優游自在的風度啊!
據史載:張志和,金華人,十六歲舉明經,以才學為唐肅宗賞重,令翰林待詔。后坐事貶職,歸隱江湖。與顏真卿友善,聞真卿任湖州刺史,駕舴艋舟來訪。真卿以舴,艋舟敝,請命更之,答曰:“倘惠漁舟,愿以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來苕霅之間,野夫之幸矣。”性孤峻,甘賤貧,視軒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宅漁舟,垂釣綸,自號“煙波釣徒”。但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顯然,他的這首《漁歌子》所以寫得如此富有詩情畫意,因為其中浸透了詩人對美好的大自然的深摯愛戀,以及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這首詞實寄托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清代詩評家劉熙載說《漁歌子》寄寓了志和“莊叟濠上”之志,是很有眼光的。
中晚唐的小令詞,多為抒情之作,寫景之作屈指可數,寫景最為膾炙人口的就推這首《漁歌子》了。寫景而又能寓情志于筆墨之外,真切自然,不著痕跡,是它藝術上超群出眾之處。
相傳張志和這首小詞問世之初,即名噪一時。顏真卿在湖州時,與門客會飲唱和,志和首唱此詞,真卿、陸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涯相夸賞。這首《漁歌子》對后世影響很大,后代文人有不少和作和仿效之作,但都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因而有“風流千古”之譽。
可惜“煙波釣徒”終歿于煙波之中,死時才三十歲。顏真卿為作碑傳,今存《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一文,是研究張志和最原始最可靠的史料。張志和死于平望(今屬江蘇吳縣),平望鶯脰湖立有元真子祠。清陸以湉《冷廬雜識》記載了元真子祠前的一副對聯,其詞曰:“泛鏡水千塍,歸來餐菰飯莼羹,地真仙境;聽棹歌一曲,隨處有荻花楓葉,我亦漁人。”筆意瀟灑,堪為斯人寫照。
上一篇:(明)文彭《漁父詞·夜深結網一燈紅》原文賞析
下一篇:(明)陳子龍《虞美人·枝頭殘雪余寒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