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幾場雨,接著出了幾天太陽,院子里那棵桃樹上結的果實很快地就都熟了。罩在果實上的紙袋有的已經脹破了。果子露在外邊的那一部分果皮,有的變得深紅,有的甚至作紫褐色。無疑地,果子不僅熟了,而且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熟透了。有好幾只已經自動地掉到地上來。掛在枝上的,只要用手一摸,也就脫落了。
而我們的這棵桃樹又相當賣力,它一口氣就結了一百多個。
它是四年前我們初搬進這個院子時種上的。那時院子很荒涼,什么也沒有。住在城外的劉伯伯送來一棵桃樹秧——后來我們才知道這是他親自用一根蜜桃的枝子在一個毛桃的根子上接成的。我們把它栽在院子偏西南的一個角落上。所以按年齡講它今年應該是四歲了。照一般規(guī)律,它應該在三歲的時候就結果實。但是因為經驗不足,殺蟲劑噴得晚了一點(應該是在清明前幾天噴射),花苞一剛開始形成就被硫磺合劑燒死了——也可能是因為我們想保護花苞正常發(fā)展的心太切,摻水的時候,硫磺合劑的比例重了一點。總之,這一年桃樹沒有開花,當然也就不會結果。不過這樣一來,它倒得以休息一年。因之今年它顯得分外精力飽滿,一開春就花枝招展,笑得像一個剛出嫁的村姑。
正因為它是這樣可愛,我們特別關心它的生活和健康。我們翻了許多有關園藝的書籍。書上談了許多關于土壤、施肥、氣候和剪枝的學問,并且還列舉出許多殺蟲劑的化學符號及其配制方法。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專門學過園藝,這些寫在紙上的道理就越看越糊涂。而桃花又是開得這樣好!接受去年失敗的教訓,我們想如果照書本子上的道理在桃樹身上又亂搞一通,它可能又要“休息”一年了。因此我們就猶豫起來,不知怎樣辦才好。
但時間不等待人,花瓣慢慢地謝了,花蕊慢慢地落了,碧綠的幼桃在原來是花蕊的地方冒出來了。當然,樹枝也開始穿上了一層綠衣。這個新鮮的姿態(tài)一出現(xiàn),我們立刻就緊張起來,因為我們知道它會引起蚜蟲和紅蜘蛛的嫉妒。這些小生物會在兩三個晝夜就把葉子吃得精光。樹一失去綠衣,樣子不僅難看,而且還會失去生長的能力,因為它全靠這層綠衣來攝取陽光和空氣中的養(yǎng)料。怎么辦呢?憂慮了一陣子以后,我們想起了送我們這棵桃樹的劉伯伯。
劉伯伯是一個老單身漢,已經六十多歲了。他當了四十年園丁,雖然不是專門種桃子,但卻熟悉一般果樹成長的規(guī)律。桃樹去年剪枝就是請他來幫忙的。他本來不識字,解放后他才在掃盲班上念完初小課本。這點知識當然不足以使他看懂園藝和種果樹的書籍。不過我們不是要他來談園藝學,而是要他來告訴我們保護桃樹的實際辦法。
他一來就把桃樹仔細端詳了一會兒,然后他就在太陽光里坐下來,敘述桃樹的生活史,使它正常發(fā)育應具備的條件,以及它在各個階段所需要的殺蟲劑。他講的道理像談家常一樣,聽起來一點也不吃力。
聽完了他的話,再來翻翻書架上的那幾本園藝學,出乎意料,那些起初看不懂的道理現(xiàn)在忽然都明白了。我們按照這些道理來施肥、噴藥和整枝,樹就一天一天地長得茂盛起來。我們的這個小院子頓時充滿了春色,也充滿了希望。每天下了班以后,在它下面站一會兒,呼吸一下它所散發(fā)出來的清新的氣味,精神頓時就恢復過來了。腦子疲倦了的時候,在它附近拔拔草,松松土,澆澆水,也會很快地又變得新鮮起來。這棵桃樹就這樣漸漸地成了我們生活中一件不可缺少的東西。它枝子上日漸壯大的果實,更帶來意外的喜悅。
但是一個不幸的情況發(fā)生了。有四分之一以上的葉子忽然變得黃瘦起來,只有葉紋還保留著一點綠色。看樣子樹是病了,我們又翻了翻那些園藝學,但是找不出治療這種疾病的線索。沒有辦法,我們于是又記起了那個老園丁劉伯伯。我們又把他請來,他又把這棵樹仔細地端詳了一會兒。他斷定樹是害了貧血病——照園藝學的說法,是缺乏“葉綠素”。但肥料施得很勤,水也澆得不少,這樣病是怎樣得來的呢?他拿起一把鋤頭,在樹根附近挖起一塊泥土。他像一位大夫似的,把這塊泥土作了一番檢查。原來這一部分的院子是過去用修整房屋剩下來的石灰泥和碎瓦礫填滿的。現(xiàn)在石灰把土凝固了,樹根吸收不到足夠的鐵質,因而貧起血來。他的處方是“打針”,因為只有這樣,效果才來得快。在這個時候換土是有害的。
我們遵照他的指示弄來了一瓶硫酸鐵,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摻入水中,然后在枝上劃開幾條裂痕,用牙刷把溶液從那兒擦進去,隔兩天一次。果然不錯,幾天以后,綠色慢慢從葉紋四周散布開來,最后充滿了整個的葉子。桃樹于是又變得茂盛起來,桃子也就很快地壯大了。到了七月末的時候,它們都成了滿面紅光的“胖子”。
它們不僅非常豐滿,而且多汁。果皮上雖然有一層薄薄的絨毛,但是非常潤澤,幾乎要射出閃光來。托在手上,每一個果實像一顆龐大的珠子。把這樣美麗的東西吃下去,不僅可惜,簡直可以說是一樁罪過。但是它到底和珠子不同,它不能放得很久。讓它白白地爛掉,也是一樁罪過。
怎么辦呢?我們在桃樹身上花了許多勞力,也費了不少心思,它的果實當然很貴重。在種植人的眼中,這些果實簡直可以說是勞力和心思的集中表現(xiàn)——而且這個表現(xiàn)還相當出色呢!把它拿來獨自享受或欣賞,不僅有點太小氣和自私,簡直可以說是降低了它的身份和價值。經過一番商討,最后我們決定把這些果實拿來送朋友。我們覺得,無論就它們的內容或形式言,這個辦法是再恰當不過了。
于是一種平時少有的感情生活開始了。每天早晨一起床,頭一件事就是站在桃樹底下,用手去摸摸那些桃子。熟透了的一觸即落下來,沒有熟透的仍然讓它們繼續(xù)留在枝上成長。我們把這些熟透了的果實(因為平時包得好,一個蟲眼也沒有)用手巾擦干凈,陳列在起坐間的盤子里。第一個來嘗到它的人是一位給我們送信的郵遞員同志,他平時經常帶給我們不少的喜悅和興奮。第二個來嘗的是一位多病的、二十多年前的老朋友。她雖然住在北京,但因為我們的工作忙,一直沒機會坐在一起談談天。第三個嘗到的也是一位二十多年前的朋友。我們雖然住得很近,但同樣因為工作忙沒有機會常常在一起談心。第四個嘗到的是曾經熱心幫助我們孩子考學校的老同志。第五個是一位近時常為我們看病的大夫……這樣一來,生活忽然變得熱鬧起來。從二十多年前的回憶一直到新近結成的友誼都在這桃子成熟的短短一周間集中地再現(xiàn)出來了。
桃子漸漸摘完了。但還有一只始終巴在枝上不愿意下來。甚至在立秋那天它還沒有絲毫動搖的意思。相反地,它在繼續(xù)壯大,幾乎長得有飯碗那么粗。連我們自己也有點眼饞了。是的,除了孩子以外,我們還沒有嘗過一只完整的果實——我們只吃過一些夜間自動落下來,在地上跌破了皮的桃子。我們打算把這一只留給自己享受,作為這半年業(yè)余勞動的報償。主意打定以后,我們便放心大膽地讓它留在樹上,讓它去享受陽光和雨露,繼續(xù)成長。
可是這種安全的心理很快就又被攪亂了。這只桃子忽然在一個陽光充足的上午全部紅了,眼看它隨時都要落下來。說來也奇怪,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倒反而不敢摸它了,當然更舍不得吃掉它。它實在是太美了,太可愛了。但是把它送給朋友?一只桃子送給誰呢?它雖然長得漂亮,但作為禮物,又似乎太單薄了。沒有辦法,我們又想起了那個老園丁劉伯伯。為什么老是在最后才想到這位老人呢?難道他不是我們的朋友嗎?仔細檢查一下,覺得自己的思想有問題。于是我們懷著慚愧的心情,趕緊打電話去請他。
他是一個樸實而又熱心的人。隨便什么時候請他,他總是不會推卻的。在下午六點來鐘的時候,他果然來了。當我們說明了我們的意思以后,他就欣然地走到桃樹下,輕輕地把手伸向桃子,桃子于是便自動地落到他的巴掌心里,好像是專門等他來摘下似的。他是一個不大講客套的人。他把桃子放在袖口上擦了兩下,就坐在院子中央的一個凳子上吃起來。他不僅會種桃子,而且還會欣賞桃子的滋味。他吃得非常痛快。看樣子,他絲毫也沒有怪我們請他太遲的意思;相反地,從他欣賞桃子滋味的表情看來,他倒似乎是在夸獎我們的種植技術呢——當然他沒有想到這種技術完全是他傳授給我們的。
看到他這種滿足和贊許的神情,我們方才所感到的那種歉意和自責也就無形消散了。我們倒是從心眼里感到愉快,這種愉快可以說是我們從種桃子的勞動中所得到的最高的獎賞。
(1961年8月20日《人民日報》)
賞析初讀這篇隨筆,首先被作者描繪的桃子豐收景象所感染,再品味,又進一步體會到隨筆的深層含意;作者通過寫桃樹的栽培過程、桃子的成熟,謳歌勞動者的辛勞和智慧,贊頌勞動者之間質樸而又美好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寫人的方法、表現(xiàn)主題的方法。
本文謳歌的具體對象,是“住在城外的劉伯伯”,但全篇并沒有以他為線索,也沒有花濃筆重墨著意刻畫他。作者只是一步一步地、毫不吝嗇筆墨地寫桃樹和桃子,而在桃樹生長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讓劉伯伯出場,且所用筆墨有限,我們甚至想象不出他的具體肖像是怎樣的。就是說,文章巧妙地、不露痕跡地運用了烘云托月的方法突出了老園丁劉伯伯的神韻,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主題。
開頭,是一幅生機盎然的桃子成熟圖畫:一棵樹“一口氣”就結了一百多只,個個脹破了包著它們的紙袋,露出了或紅或紫褐色的笑臉,熟到只要用手一摸就會掉下來。看著這令人饞涎欲滴的畫面,不由使人想到種桃人的辛勞。接下來的追敘,間斷地提了幾次劉伯伯:第一次是為荒涼的院子送來一棵桃樹秧,只寫了一句;第二次是用幾段寫了栽培中遇到難題后,如殺蟲劑噴晚了,硫磺合劑的比例又重了點,把花苞燒死了,想到了劉伯伯;第三次是在桃樹結果時卻黃了葉子,又請來了劉伯伯。由于很自然地運用了這種反襯性的烘托、鋪墊,使老園丁的形象愈來愈鮮明起來。
作者為什么用這種方法?大概一是因為桃樹和種桃人的必然聯(lián)系吧,桃子的成熟必然是種桃人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二是只有那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寫法,更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緣故。所以用許多筆墨寫桃子、寫桃樹的栽培為人物的刻畫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文章的后半部分,著意寫了勞動者之間質樸而美好的感情,而成熟了桃子,就是他們之間的“紐帶”。付出勞力和心力的主人,當然把勞動果實看得很貴重,因此決定請朋友品嘗桃子。郵遞員、多病的老朋友、許多人都來分享這喜悅,生活因此熱鬧起來,友誼在短短的一周集中再現(xiàn)了出來。因為桃子而多了一分感情交流的機會,人們也因此獲得了超出品嘗桃子之上的美感享受。寫桃子還是為了寫人。
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寫最后一個留在樹上的大桃子,確實有“萬綠叢中一點紅”、“一枝紅杏出墻來”一樣強烈的藝術效果。不僅如此,特別是在此又引出一位品嘗桃子的人,進而把表現(xiàn)的感情推向高潮。桃樹的主人對那只大桃子“不敢摸”、“舍不得吃”,請來了最有資格品嘗它的劉伯伯。劉伯伯“欣然地走到桃樹下”,“輕輕地把手伸向桃子”,“放在袖口上擦了兩下”,“吃得非常痛快”。文章細致入微地寫出了勞動者的性格和內心深處的情感,使主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上一篇:《好似春燕第一只》原文|賞析
下一篇:《瑣憶》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