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孫思邈
唐代杰出醫藥學家。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對儒、道、佛學都有較深造詣。幼患風冷,罄盡家產以求醫服藥,乃決意學醫,從青年時代直到白首之年,手不釋卷。在切脈診候,采藥調劑,服餌節度,將息避慎諸方面,有一點超過自己的,就不遠千里去求教,終于學有所成,不但治好自身的病痛,也解救大批民眾的疾厄。孫思邈經歷了北周、隋、唐,多次拒絕當時朝廷的拜爵授職,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孫處士”。唐代著名文學家盧照鄰曾拜孫思邈為師,請教名醫愈疾之道。孫思邈非常重視醫德修養,主張醫生應當心小、膽大、行方、智圓,倡導不分貴賤貧富,不避晝夜寒暑,把病人的疾苦看作自己的疾苦。孫氏鑒于歷代醫書部帙浩博,忽遇倉卒,求檢至難,乃博采群經,刪裁繁重,撰寫《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過了30年后,又撰《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氏在養生學說方面兼顧呼吸吐納、服食藥餌、起居房事、情志調節,他本人年逾百歲,被后世稱為“孫真人”。孫思邈在藥學方面的貢獻巨大,民間尊他為“藥王”。
上一篇:舞蹈·字舞
下一篇:古代典籍·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