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厲鶚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日日綠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
這首詞作于雍正六年(1728)“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五日月圓日望,“既望”便是十六日。詞人泛舟西湖,適逢雨后放晴,以此詞寫西湖雨后情景。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憑闌觀賞,對雨后西湖景色別有一番感受。一場紛紛揚揚的驟雨,洗凈西湖山山水水,舊貌換新顏。著一“洗”字,不僅形象、生動、貼切,而且表達了詞人對雨后西湖特色的新發現。“秋濃人淡”,陳廷焯謂之“奇而精”(《詞則》)。農歷七月中旬,夏末初秋,暑氣將退未退,驟雨一場,涼風陣陣,秋意油然而生。雨后天空,格外清明,自有秋高氣爽的況味。“人淡”與“秋濃”對舉,具有多重意義。秋意濃濃,會帶來蕭瑟之感、悲秋之情。這種封建社會中士大夫的典型感情,多來自社會人事變化。因此,“淡”蘊含著對社會希望、人事渴求的淡薄。這是“秋濃”的激發。下片寫到相約泛舟同游而不得的遺限,表達得如此含蓄、平和,正源于“人淡”。另外,相反相成,因對社會人事淡薄,轉而寄情于自然景色。唐人岑參《秋夕》詩云:“心淡水木會,興幽魚鳥通。”人淡即心淡,人心淡薄,不為名利所囿,于是興致幽雅,可以會意、溝通于水、木、魚、鳥之間。這種“心淡”,體現于詞中對西湖景色的描繪。淡薄名利,寄情山水,有清高雅潔之趣,可以用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述“高雅”中的話來表示:“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秋濃人淡”造語不凡,隱括詞旨,所以稱“奇而精”。“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舉目遠眺,西湖那邊,天際殘霞”,明明亮亮。轉而暮色深沉,霧光暗淡,遠山成為三個四個小黑點了。殘霧與小山的描繪,表示出時間的推移。
下片借景寄情。“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曾經相約在波平如鏡的西湖泛舟,面對“接天藕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晚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可以折荷觀賞。然而,時至今日,未見人來。更何況“日日綠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一天又一天,只有綠盤似的荷葉,在秋風中搖曳,待折的荷花,已經稀疏凋零,即使西風勁吹,不會再有減少,因為花瓣已經飄盡。時不我待,透出一腔幽怨情。失去了一次相聚的機會,耽誤了荷花盛開的季節,不通訊問,苦苦等待,怎能不怨?怨情為詞增色,陳廷焯所謂“中有怨情,意味便厚,否則無病呻吟,亦可不必“(《白雨齋詞話》)。這種怨情,寄托寫景之中,有香草美人的意味,可以越過具體人和事,而視為因追求美好事物不得而產生的幻滅感。這正是厲鶚詞“窈然而深,悠然而遠”的情味所在。
上一篇:(清)楊夔生《謁金門·曉發南星驛》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吳文柔《謁金門·寄漢槎兄塞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