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陳孚
太常引·端陽日當母誕,不得歸。
彩絲堂上簇蘭翹,記生母、在今朝。無地捧金蕉,奈煙水、龍沙路遙。碧天迢遞,白云何處?風急雨瀟瀟。萬里夢魂消,待飛逐、錢塘夜潮。
短衣孤劍客乾坤,奈無策、報親恩。三載隔晨昏,更疏雨、寒燈斷魂。赤城霞外,西風鶴發,猶想倚柴門。蒲醑漫盈樽,倩誰寫,青衫淚痕?
陳孚的這兩首《太常引》,是念母思親之作。寫作的時間,約略可考。至元二十九年(1292),陳孚曾隨從元世祖至上都(故址在今內蒙古閃電河北)巡視。是年所寫《出建德門赴上都分院》詩中有“三年去鄉井”之句,與詞中“三載隔晨昏”語意相契,可證這兩首詞即作于當年的端陽日。詞因“當母誕不得歸”有感而作,這就使天涯游子“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情更為濃烈。
第一首詞可分四個層次。首二句倒裝,依詞意應為“記生母,在今朝,彩絲堂上簇蘭翹。”一個“記”字,表明詞人對于母親的深深憶念之情。由自己的憶念,自然而然聯想到家人為母祝壽的情景。“彩絲”亦名“長命縷”。據《荊楚歲時記》載,“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素絲),咸有作務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縷,貢壽所尊,一名長命縷。”“翹”為婦女頭飾,陸機《日出東南隅行》有“金雀垂玉翹,瓊佩結瑤璠”的詩句。“簇蘭翹”是攢簇為飾,盛裝華美的意思。此句言端午日,母親盛裝為飾,在堂上接受客人的祝壽之禮。詞句的倒裝,強調了“彩絲堂上簇蘭翹”的歡樂氣氛,突出了端午祝壽的中心詞旨,并且與三、四兩句天涯游子羈旅行役的情懷形成對照。三、四句亦用倒裝句法,突出了“無地捧金蕉”的憂傷之情。“奈”是怎奈之意,領起“煙水”、“龍沙”,說明無計歸家為母祝壽的原因在于隔著千重“煙水”,萬里“龍沙”。“金蕉”是一種狀似蕉葉的酒杯。凄迷的煙水、寂寞的龍沙,襯托出異鄉游子枯寂憂傷的心境。
下片承前,將思親之意,念母之情更深化一層。首三句用“白云親舍”的典故。唐劉肅《大唐新語》卷六載狄仁杰“為并州法曹,其親在河陽別業,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近在云下。’悲泣,佇立久之,候云移乃行”。詞人活用此典,意謂狄仁杰北任并洲尚可登太行而望云思親,而自己在“風急雨瀟瀟”的節候里,連“白云”都不知在“何處”呢!這就逼出最后一層詞意,為減輕思親之苦,只有借助“夢魂”歸省了。“萬里夢魂消,待飛逐,錢唐夜潮”,擬將白日的思親之情,化作夜間歸省的夢境。寤寐思之,可見情深。錢唐,即今之杭州,距詞人故鄉甚近,用以指代故鄉。塞北、錢唐,“煙水、龍沙路遙”故云:“萬里夢魂”。一“待”字,點明這是一種擬想,希望在夢境中去“飛逐錢唐夜潮”,以遂游子之愿。全詞以想象之景作結,意蘊更為深厚,耐人尋味。
第二首在藝術構思上另辟新境,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一方面抒發游子思親之情,另一方面又借助想象寫出老母倚門盼子歸家之切。起筆兩句“短衣孤劍客乾坤,奈無策、報親恩”,寫自己宦游四方,不能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痛苦。短衣窄袖是元人入主中原以后官吏的流行服裝,元薩都剌《相逢行·贈舊友治將軍》即有“短衣窄袖呼郎君”之句。“奈無策、報親恩”云云,說明“短衣孤劍客乾坤”并非己愿,深有難言之隱。三、四句進一步申述自己離家日久,不能在母親身邊侍奉以盡孝心的痛苦心情。“晨昏”是“晨省昏定”的縮語,乃舊時子女侍奉父母的禮節?!抖Y記·曲禮》上云:“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王勃《騰王閣序》有“含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之句。不能“晨省昏定”已是人子之悲,而“三載隔晨昏”,那就更為不堪。何況又是“疏雨”、“寒燈”之夜!“雨”為“疏雨”,點點滴滴;“燈”為“寒燈”,暗淡凄清。這樣的夜晚,怎不叫羈旅異鄉的游子“斷魂”呢?
下片虛寫,想象母親倚門盼己歸家的情景。此種手法正如清人浦起龍評論杜甫《月夜》一詩所云:“心已神馳到彼,詩從對面飛來。”“赤城霞外只西風鶴發,猶想倚柴門。”想象母親倚門之情事。赤城,即陳孚故鄉的天臺山,《會稽記》云:“赤城山,天臺之南門也。”天臺山則為浙江仙霞嶺山脈的東支,故“赤城霞外”實指作者的故鄉。“西風鶴發,猶想倚柴門”,描繪盼子歸家的母親形象,著力于心理刻畫。母親在西風勁吹之日猶且倚門望子,平日盼子之情則不言而喻了。母親“倚柴門”,出于想象,本是虛寫,卻用心理的刻畫,具體的細節,化虛為實,可謂善達難達之情。歇拍“蒲醑漫盈樽,倩誰寫,青衫淚痕。”將“神馳至彼”之心,復歸本體,寫出游子無計報親恩之憾。“蒲醑”,是端午節飲用的蒲葵酒,“漫盈樽”寫出因母誕不得歸的茫然情狀。“倩誰寫,青衫淚痕”句,則是以“江州司馬青衫濕”的白居易自況,意謂白居易尚能寫出《琵琶行》以寄托自己淪落天涯的悲哀,而己之思親苦痛卻無人可知,無處可訴。“倩誰寫,青衫淚痕。”無以作答,則思親之苦亦無計消除。詞以“奈無策,報親恩”發端,以“倩誰寫,青衫淚痕”結,思親之情,層層深化,真摯感人。
上一篇:(清)項廷紀《太常引·客中聞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