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八仙出處東游記》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長篇神魔小說。一名《全像東游記上洞八仙傳》,簡稱《東游記》,為《四游記》之一。吳元泰編著。二卷五十六回。有明佘文臺刊二卷單行本,藏日本內閣文庫。另有嘉慶十六年、道光十年《四游記》合刊本等。今有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四游記》合刊本。
小說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在民間傳說甚廣的八仙的故事,敘述了鐵拐李、漢鐘離、蘭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人得道成仙的不同經歷。八人成仙后隱居蓬萊仙島,稱八仙友。在一次東游過海赴西王母的蟠桃會的歸途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亮出了自己的法寶,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之子摩揭強行奪走蘭采和的玉板,并將蘭采和幽禁在海底。于是八仙和龍王之間展開一場激烈的戰斗。龍王不敵,請天兵相助,亦不能取勝,最后在觀音佛的和解下,兩下釋怨和好。
《東游記》約成書于明代后期。八仙的傳說早見于各種史籍,從小說內容看,是作者在流傳在人民口頭上的許多傳說的基礎上集結起來的。從其中的宗教色彩看,它反映了成化以后又熾盛起來的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社會風氣。但因為它“又非宋以來道士造作之談,但為人民閭巷間意” (《中國小說史略》,故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意志。
小說通過八仙打敗龍王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反抗暴政和專制的心聲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了正義必勝,強暴必敗的歷史規律。摩揭強行搶去玉板,囚禁蘭采和,是一種強暴行為。龍王明知自己無理,但還仗勢壓人,不還玉板。這種不講理的行為終于激怒八仙,他們團結起來,共施神通,抵抗暴力,終于取得勝利,摩揭也沒能逃脫滅亡的下場。
小說塑造了人民喜聞樂見的八仙形象。八仙各具個性,如鐵拐李的志誠,漢鐘離的英武,蘭采和的大度,張果老的持重……他們有時還愛賭氣,鬧意見,但一旦有難,又齊心協力。他們不是泥塑木雕式的神仙,在他們身上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這一點在呂洞賓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呂洞賓慷慨豪爽,樂于助人,又有些玩世不恭,狂放不羈。他成仙后,也常動凡念,甚至私自下凡與妓女白牡丹交往。呂洞賓豐富多采的性格和充滿人情味的戲劇性行為,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從而使他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正因為如此,八仙的故事至今還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久盛不衰。正如魯迅所云:“其力及于人心者甚大。”(《中國小說史略》)
此書在藝術上較差。孫楷第云: “文理至拙,然實書賈本色。”(《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材料蕪雜淺陋,前后時有矛盾之處,結構也不夠完整統一,可以看出各故事之間的拼湊痕跡。語言半文半白,保留了故事的原始面貌。
此書版本較多。其中有的只稱則而不分回目,如明刊本;有的分回目,如嘉慶本;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道光十年刊本,上卷二十九回,下卷二十七則,各不相同。另外,作為章回小說的明顯標志,本書中兩回之間的連接性結尾語還未形成固定形式。每回字數長短相差很大。這對于今天研究章回小說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被中國小說史研究者所重視。
八仙的故事歷來為多種文學體裁提供了素材。明初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滄海》與明末的本書相互映照,說明了小說與戲曲之間的互相滲透和影響,韓湘子的故事也多次被寫成小說和道情。
上一篇:《新刊全相平話前漢書續集》簡介|鑒賞
下一篇:《新果報錄》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