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虞集
次韻禮院孟子周僉院《秋夜曲》二疊(其二)
天闊秋高初夜長。浮塵消盡霧蒼茫。澄澄孤月轉(zhuǎn)危墻。金井有聲唯墜露,玉階無色乍疑霜。不聞人語只吟螀。
孟子周是詞人的好友,時任禮院僉院。禮院,即太常禮儀院,據(jù)《元史·百官志》,禮院設(shè)僉院二人,級別為從三品。孟子周作《秋夜曲》,詞人依原詞之韻的次序而和作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詞寫秋夜,一開始就將讀者帶入一個極目萬里,天高氣清的境界。“天闊秋高”,傳神地表現(xiàn)了元大都(今北京)秋天傍晚的高遠空闊,令人為之心曠神怡。“初夜長”,交待時間,入秋以后,夜晚開始逐漸變長。“浮塵消盡霧蒼茫”,承上寫夜景。白天因行人奔競而揚起的塵土終于在此時消失殆盡,令人心神俱清,可環(huán)視四周,又被曠遠無際的霧氣所籠罩。“霧蒼茫”,既交待了夜的漸深,也暗示了詩人當時空虛寂寞的心情。其后一輪明月的冉冉升起則使這種心情更為明顯,明亮潔白的圓月徘徊在高高的城墻之上,照耀大地,一片澄澈。然而明月雖好,卻孤獨無伴,不免美中不足。這不正如同自己的處境嗎?據(jù)《元史》本傳,虞集折節(jié)下士,在朝不附權(quán)貴,常“從容諷諫,冀有感悟”,“論薦人才,必先器識”,雖“忤物速謗,終不為動”,因而得罪了蒙古貴族,受到排擠,并曾被迫謝病罷歸。一“孤”字,景中見情,是詞人不見容于當世的孤寂心情的反映。
下片“金井有聲唯墜露,玉階無色乍疑霜”二句,分別從兩個方面寫。前一句寫聽覺:井欄上露點墜地滴答有聲。露滴聲本極細微,而詞人卻能聞之,這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此時心境之淡泊,另一方面更反襯了夜的寂靜。次句寫視覺:晶瑩的玉石臺階籠罩在溶溶月光之中,潔白明亮,猶如蒙上一層秋霜。二句皆扣緊“秋夜”。結(jié)句“不聞人語只吟螀”,螀,即寒蟬。一片寂靜之中不時又傳來斷續(xù)的寒蟬的鳴聲,與過片相呼應(yīng),更進一步反襯夜的靜謐,與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句,異曲同工。另一方面,寒蟬鳴聲凄切,引人傷感,又與上片“孤月”相照應(yīng),隱晦曲折地表現(xiàn)了詞人孤獨寂寞的心境。詞人《自贊》云:“俯手若狀,非有傷于其內(nèi)也;泊乎若休,無所待乎其外也。”本詞所表現(xiàn)的淡泊寧靜而又孤獨寂寞的境界,正見出他俯手若狀,泊乎若休的心態(tài)。
上一篇:(元)吳存《浣溪沙·春閨送別》原文賞析
下一篇:(元)張玉娘《浣溪沙·秋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