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紀傳體五代梁、唐、晉、漢、周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北宋薛居正等撰,北宋開寶六年(973),趙匡胤詔敕修撰五代史,以薛居正為監修,參加修撰的還有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等人。本書依據五代歷朝實錄及北宋范質的《五代通錄》,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全書即已告成。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后因有歐陽修所撰《五代史記》,乃加“舊”字以示區別。此書編纂方法仿《三國志》,五代各自為書,本紀和列傳,分別各書之中。五書之后,附有《世襲列傳》2卷、《僭偽列傳》3卷,《外國列傳》2卷。十國之事,如晉南高季興、楚馬殷、吳越錢戮等原奉五代正朔,俱入《世襲列傳》,余入《偽僭列傳》,契丹,葉蕃等入《外國傳》。全書共有本紀51卷,列傳77卷,志12卷,總150卷。由于修撰時文獻頗備,又與五代相距較近,且著者多為著名史官,故書中記傳多首尾完備,敘述翔實,原始資料也保存不少。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鑒》,多取材于《舊五代史》。但成書較快,又出于眾人之手,因而間有觀點前后不一之處,材料也顯雜蕪。本書修成后約80年,歐陽修作《五代史記》。歐氏乃一代文宗書,又簡明,《舊五代史》漸廢。泰和七年(1207)金章宋更明令:“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此書遂至散佚。明朝僅在皇宮收有藏本,并收入《永樂大典》。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沒有找到原本,纂修官邵晉涵等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舊文,并補以《冊府元龜》等書百余種,照原篇目編排成書,是為今本《舊五代史》。雖已不能完全復其本來面目,但仍是研究五代十國的重要資料。乾隆曾特別《題舊五代史入韻》詩此志其事,并命刊入二十四史之中。《舊五代史》版本從1925年南潯嘉業堂劉氏刻本(劉本)最好。1975年,中華書華出版的《舊五代史》,以南昌熊氏影印《四庫全書》本(影庫本)為工作本,參考殿本,劉本等書互相校定而成。
上一篇:《無冤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明史紀事本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