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孝祥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里繡旗紅。淡煙衰草有無中。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乾道本,這首詞調下有題:“荊州約馬奉先登樓觀塞。”宋孝宗(趙眘)乾道四年(1168),張孝祥知荊南兼湖北路安撫使,秋八月至荊州(今湖北江陵)。詞作當作于此時。
上片所寫乃登樓觀塞時之所見。三句三幅圖景,層層推進。“霜日明霄水蘸空”,寫秋日天空之景象。謂“霜日明霄”,指萬里無云,天高氣爽;謂“水蘸空”,指晴空猶如碧水所蘸成。這是眼前所見大自然之壯觀。“鳴鞘聲里繡旗紅”。寫秋日練兵之景象。即:寶劍鳴叫,戰旗飄動,守邊將士,斗志昂揚。這是眼前所見人物活動的雄偉場面。以上兩幅圖景,一天上,一地下,氣勢軒昂,甚是鼓舞人心。但第三句卻將視線移向遠方,從而推出另一幅圖景:“淡煙衰草有無中”。這是宋金交界之處的自然圖景。即:茫茫一片,淡煙衰草,中原失地,在若隱若現當中。這圖景與前兩幅圖景相對照,暗示只是練兵,而不出征,飽含著登樓觀塞者一腔悲憤情思。三幅圖景,變換推移,包括了登樓觀塞所有內容。
下片言情,即敘說登樓觀塞所引發的感慨,使觀寒內容進一步深化。“萬里”二句對仗,將萬里中原與一尊濁酒對舉,即:一方面在“烽火北”,“忍死望恢復”(陸游《關山月》),一方面在“戍樓東”以酒消愁,感嘆報國無路。“烽火北”,謂宋金和議,北方已看不到烽火(同時,此烽火也包括練兵場上烽火);“戍樓東”,指邊塞戍樓,“東”字非實指。上句說中原父老,下句說登樓觀塞者。兩相對比,既表明對于南宋小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滿,又體現了對于中原父老的一種內疚心理。二句所寫,與上結所寫“淡煙衰草”圖景緊密相連,也可以說是由這一圖景引發而得。下結以“揮淚向悲風”,表明登樓觀塞者的態度。謂:“落日胡塵未斷,秋風塞馬空肥。”(借用辛棄疾《木蘭花慢》語)面對著萬里中原,盡管自己已是無能為力,但他心中仍然念念不忘中原父老,念念不忘恢復大業。
作者以小歌詞展示大場面,抒說大感慨,甚是真摯動人。此類篇章,堪稱愛國詞中難得之佳作。
上一篇:(宋)張元干《浣溪沙·山繞平湖波撼城》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姜夔《浣溪沙·著酒行行滿袂風》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