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才膽識力
古代詩學概念,重點論述詩歌創作的主觀條件。關于才、識諸問題,古時早有論述,如唐劉知幾《史通》,就有《鑒識》《核才》諸篇,他說:“史有三長:才、學、識。”(見《新唐書·劉知幾傳》)所論雖為史傳文字,但對后代詩論也發生影響。明李贄《雜述·二十分識》對于“因才而生膽、因膽而發才”就加以論述。但前人所論,較為零碎瑣屑。只有到了清初,詩論家葉燮才對才、膽、識、力四者的辯證統一關系,作了較為系統的綜論。其《原詩》內篇下曰:“曰才、曰膽、曰識、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窮盡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聲狀貌,無不待于此而為之發宣昭著。此舉在我者而言,而無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又解釋說“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無膽,則筆墨畏縮;無識,則不能取舍;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中國是抒情詩的王國,重在抒情言志。葉燮認為,才、膽、識、力四者,即是詩歌抒情言志的具體化,只有通過它們,才能融主客觀于一爐,那“勃然而興”的創作激情,才能化為生動的詩歌意境與形象,這是詩人創作賴以成功的主觀條件。所謂“才”,指才思、才華,又兼指詩人駕馭創作法則的藝術才能。有才華的詩人,必然要不斷創新,自成一家。但是,“惟有膽能生才”,有了膽,詩人才華才獲充分展現。所謂“膽”,指的就是詩人敢于獨立思考、打破傳統偏見、進行自由創造的藝術創新精神。詩人無膽,就會如三日新婦,動恐失體。所謂“識”,指的是文學家對于世界萬物是非美丑的辨識能力。是非明,美丑分,詩人就能做到取舍在我,因情而發,辭隨意定,自由馳騁。相反,詩人“無識”,則美丑混淆,是非顛倒,猶豫動搖,難取難舍,因而只能人云亦云,拾人馀唾而津津自得。所謂“力”,指的是詩人運用藝術形象來概括生活現實、抒發郁勃情志的功夫和筆力,以及在創作中那獨樹一幟、自成一家的氣魄和力量。如果不經過長期的艱苦藝術鍛煉,怎能不“依傍想象他人之家以為我之家乎”? 實際上,詩人所花費的心血功力大小,直接反映了其藝術成就的高低,如俗話所說,一分勞動,一分收獲,詩歌王國沒有藝術懶漢立腳的馀地。但才、膽、識、力四者,并非機械割裂,各自孤立,而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葉燮進一步解釋:“四者交相為濟,茍一有所歉,則不可登作者之壇。”“四者無緩急,而要在先之以識;使無識,則三者俱無所托。……惟有識,則能知所從,知所奮,知所決,而后才與膽、力,皆確然有以自信。舉世非之,舉世譽之,而不為其所搖。”這里以“識”為主,又直接與詩人的世界觀相聯系,對后世詩人道德修養的鍛煉提高有所啟迪。葉燮有關“才膽識力”的理論,很快發生影響,如薛雪《一瓢詩話》、袁枚《隨園詩話》,無不承其馀緒而詳加發揮。其流波所及,直至今天而不息。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成竹在胸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揚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