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宋神宗元豐六年(1078),徐州春旱:“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龍行》)。蘇軾時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謝雨,于道中寫下一組描繪農村風土習俗的歌詞(《浣溪沙》五首),這是其第二首。
上片繪聲繪色,描寫了一個群眾場面,即農村姑娘圍觀“使君”的場面。使君,古時對州郡長官的敬稱,此作者自謂。三句各從三個不同角度對這一場面加以展示。“旋抹紅妝”,展示農村姑娘的面貌,著一“旋”字,既體現其打扮并不像一般貴族女子那么講究,又體現其爭看“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籬門”,這是寫實,謂其三五成群,通過“棘籬門”向外探望。這是一個小小的群眾場面,既體現其爭看的具體情景,又體現其與“使君”的距離。第三句說“相挨”,并說“踏破茜羅裙”,生動展示這一圍觀場面的熱鬧情景。由此三句所構成的場面,熱烈、風趣、充滿生活氣息,當是作者的親身感受。
下片仍然是場面描寫。一、二兩句對仗,描繪農村謝雨的情景。謂村民們,老幼相攜,提著祭品來到打麥子的土地祠,覓食烏鳶在村頭盤旋飛舞。這一場面既寫實,又體現了人物的喜悅心情。結句說“醉叟”,謂其無憂無慮地醉倒在路旁。這是個特寫鏡頭,是對于以上所寫大場面的補充。由此三句所構成的場面,與上片的圍觀場面相照應,將農村久旱得雨的景象表現得真切生動,如在目前,同時也寄寓了作者與民同樂的理想。詞作所寫,雖不免有粉飾太平之嫌,但作為一位封建社會的地方長官,對于農村社會觸有如此體察,卻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宋)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賞析